第368章 太子魏王赈灾失败(1/2)

袁天罡自然不是真的想要请辞。</p>

他只是想用这种方式让李恪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从而激发他的斗志和理想。</p>

见到李恪如此急切的模样,袁天罡倒也微微缓和了神色。</p>

看样子自己虽然投向李恪的时间不长,但看样子自己在李恪的心中还是占有一些分量的。</p>

其实,这还是袁天罡太过低估了自己。</p>

若是,他知道自己在后世中的地位,就知道他对李恪的重要性。</p>

要知道,历史中,他所作的每一件事、书写的每一本书,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深刻的印记。</p>

“殿下,既然如此,那袁某便再给殿下一次机会。希望殿下能在这一盏茶的时间里,领悟到袁某刚才所说的话。”</p>

说完,袁天罡目光随意瞥了一眼李恪之后,独自坐到了一个茶台前。</p>

这时的李恪才注意到,茶台前的小火炉中,已经燃烧着红红的炭火。</p>

看来在他们还没有到来之前,辛獠儿和袁天罡已经在这间屋子中煮茶论事了。</p>

见到袁天罡坐在茶台前,开始挽袖煮茶。</p>

李恪明白,袁天罡这是认真的。</p>

说是给他一盏茶的时间,那就只会给他一盏茶的时间。</p>

若是李恪在超过一盏茶的时间,还未能领悟袁天罡的话中深意,那么袁天罡恐怕真的会就此离去。</p>

这样,李恪不仅等于失去一位重要的谋士,更是失去一位玄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几乎是一位全才的宰辅级人物。</p>

但好在也不知道是袁天罡故意的,还是刚才李恪的到来,打了袁天罡和辛獠儿一个措手不及。</p>

原本应该放在火炉上的茶壶,却放在了茶台之上。</p>

再加上袁天罡与他交谈了好一会,此时茶壶的温度不但未达到最佳状态,反而水温下降了不少。</p>

李恪看着那壶嘴处也不再有热气袅袅升腾,微微冷却的茶壶。</p>

心中暗自庆幸,这或许是上天给他的一点额外时间。</p>

他知道,自己必须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会,尽快想明白,征收粮食背后的发展机会。</p>

李恪定了定神,再次将注意力集中到袁天罡的话语上。</p>

他努力回忆着每一个细节,试图从中找到关键的线索。</p>

李恪在心中不断地思索着,陛下征粮之事究竟意味着什么?</p>

袁天罡所说的发展封地、吸引人口的关键又在哪里?</p>

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般,房间里只有小火炉中炭火偶尔发出的轻微噼啪声。</p>

李恪的额头渐渐渗出细密的汗珠,但他的眼神却越来越坚定。</p>

终于,在袁天罡将茶壶架到火炉,重新煮沸开水。</p>

将热水注入到茶盏中的时候。</p>

李恪的心中豁然开朗。</p>

他不缓不急的走到袁天罡对面,坐了下来,伸手接过一杯袁天罡斟好的热茶。</p>

伸手举杯示意了一下,自信而从容地说道:“先生,本王明白了。”</p>

嗯?</p>

这么快就想明白了?</p>

听到李恪的话,袁天罡颇感诧异。</p>

按照他的预计,李恪想要领悟他话中的深意,至少还需一些时间。</p>

不然,他也不会慢悠悠的煮着茶水了。</p>

然而,李恪却在这看似紧迫的时限内,如此迅速地找到了答案,着实让袁天罡有些刮目相看。</p>

虽说在长安城中,燕王李恪的才名,他也早已有所耳闻。</p>

但袁天罡却未曾想到他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参透这复杂的局势。</p>

从刚才他与李恪交谈中,可以确定。</p>

李恪这一段时间,确实没怎么花精力,留意自己封地以及大唐最近所发生的事。</p>

按照正常的情况,李恪应该很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领悟到其中关键才对。</p>

虽说他煮茶花了一些时间。</p>

但是在火焰旺盛的情况下,煮沸热水也花费不了多长时间。</p>

可眼下,自己才泡好茶。</p>

李恪便已经领悟了话中深意,这着实让袁天罡感到意外。</p>

他微微扬起眉毛,饶有兴致地看着李恪,等待他进一步的解释。</p>

李恪轻轻闻了闻茶香,轻抿一口热茶,缓缓开口道。</p>

“先生,若是小王没有猜错,定是太子大哥和魏王李泰,赈灾失败了,对吧?”</p>

“哈哈哈哈哈”</p>

有点意思!</p>

袁天罡眼睛看着李恪,眼神中流露出浓浓的赞赏之意。</p>

随后微微前倾身子,语气中带着一丝期待地问道:“殿下何以如此笃定?”</p>

见到袁天罡这般神情,李恪心中也微微放松了一些。</p>

若是自己猜错了,袁天罡定然不会是这般模样。</p>

他顺手接过袁天罡手中的茶壶,帮袁天罡斟满茶水,狡黠的笑了笑。</p>

“先生方才也提及、强调了陛下征粮之事。小王虽然最近没有怎么理会封地上的事物,但又不是完全避世、不与人接触了。”</p>

说到这的时候,李恪一脸自傲的抬手指了指自己的脑袋,以一种从未有过的自信语气,桀骜自恃说道。</p>

“并且,说来惭愧,还要感谢上天,赋予了小王一个过目不忘的本领。凡是只要看到过、听到过的事,皆会记在脑中。”</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先生先是提及燕王卫中,大唐所占人数已经很危险,那么那些草原人,先生肯定看不上眼。接着又说,父皇向我征粮的背后,可以引进人口,这看上的明显就是大唐的百姓。”</p>

一开始的时候,李恪还担忧自己的思路出现错误。</p>

但说到最后,他越说越自信,眼神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p>

“前段时间,关中刚一发生大旱,本王就收到了大哥李承乾和四弟李泰奉旨赈灾的消息。因为距离的比较远,所以,当时本王并未过多的关注此事,但也曾留意。”</p>

说到这,李恪拿起茶杯,以茶代酒,敬了一下袁天罡。</p>

“秋收之后,一年的赋税齐聚长安,就算关中受灾赋税受到影响,可大唐其他地方并未遭受如此重大灾害,理应赋税充盈。然而陛下却在此时征粮,若不是太子与魏王赈灾失败导致局势紧张,陛下断不会行此举措。先生,小王这推断可还合理?”</p>

李恪目光灼灼地看着袁天罡,期待着他的回应。</p>

袁天罡微微颔首,眼中的赞赏更浓。</p>

“殿下心思缜密,分析得丝丝入扣。如今局势确实如殿下所料,因为前面有殿下赈灾这个前车之鉴。”</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