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病态社会(1/2)
小王等人不禁面露疑惑之色,他们的眼神充满了好奇和不解,似乎想要探寻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的答案。他们纷纷开口问道:“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啊?”、“什么是反社会人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存在呢?”这些疑问像潮水般涌上心头,让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更多关于这个神秘概念的真相。</p>
叶子赶紧给大家解释道:“反社会人格障碍虽然经常发生违纪行为,但与一般犯罪是有区别的,尽管二者对所犯罪行为均负有完全责任能力,司法精神科医生和司法工作者应区分反社会人格犯罪和不法分子作案:1一般犯罪者往往有计划和有预谋地达成犯罪,反社会人格多不能;2犯罪者违法目的明显,反社会人格多受情感冲动支配,犯罪动机较模糊;3犯罪者在他人受害时作案手法隐蔽和狡诈,企图逃避罪责,反社会人格害人害己,而对自己的危害尤大;4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较少造成凶杀或其他严重案件以致判处极刑;5一般犯罪的人格固然是有缺陷的,但未达到人格障碍程度,而反社会人格则在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沉重的影响,反映在生活的各个侧面出现持续和长期的行为障碍。</p>
早期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统亲属中有17-19为反社会人格,但未得到后来研究的证实。</p>
人们都知道,反社会人格患者通常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但也存在一些没有攻击行为的情况。因此,可以把病态人格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冲动-攻击型,另一类是社会退缩型。研究发现,有些人在15岁之前就表现出暴力行为,这些人到了成年后比那些在15岁之前没有这种行为的人更容易出现暴力行为。另外,有人还将反社会人格分为具有攻击性行为和不具有攻击性行为的两类。其中,前者具有终生发生身体暴力的倾向。</p>
普遍认为这类人毫无羞耻之感,也没有与焦虑相关的自主神经反应(其中包含了皮肤直流电反应)。早在很久以前,就有研究者对五百二十四名反社会人格障碍者以及五百二十四名非人格障碍者展开了关于焦虑和抑郁的观察研究。令人惊讶的是,结果显示竟然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同时存在着焦虑和抑郁的症状。然而,这个比例与正常人群并没有明显差异。于是乎,人们开始给这些患有焦虑和抑郁的反社会人格障碍者一个新的称呼——"心绪恶劣性精神病态"。这类人相较于那些没有伴随焦虑情绪的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来说,更容易出现智力功能方面的问题,比如思考能力下降等。此外,他们还常常产生自杀的念头,情绪容易激动,并且伴随着其他各种神经症的特征。更糟糕的是,他们需要更长时间的住院治疗,而且对于治疗手段往往难以做出良好的反应。因此,许多专家认为,这种伴随焦虑和抑郁的精神病态或许代表着一种独特的综合征。甚至有人提议,可以将精神病态分为焦虑型和非焦虑型这两种类型。其中,前者被视为继发性的人格变化,而后者则属于原发性的精神病态,相当于真正意义上的真性精神病态。</p>
而这类精神病态患者的行为大多受偶然动机、情绪冲动、或本能愿望所驱使,缺乏计划性或预谋,也就是想到什么突然就去做些什么了。区分精神病态为单纯型和复杂型,二型均系自我中心,但单纯型的反社会行为一般缺乏预谋,而复杂型精神病态患者往往在事情发生前有计划,而且可以达到行为的目的。因此单凭计划性有无而确定攻击行为的性质是不适当的。</p>
在 1992 有人提出认为反社会人格障碍常因其行为与公认的社会规范有显着背离而引人注目。适应不良是精神病态患者的重要特征。由于对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自知力,不能从经验中取得教益,因此本症是一种持久和牢固的适应不良行为的模式。</p>
这种症状的发病原因是父母养育方式不仅与父母自身文化、经济情况等有关,还与另一方的情况,如配偶是否 健在以及家庭婚姻的状况息息相关。这进一步证实了家庭微环境复杂而微妙地影响着成员间的行为方式。而良性的家庭环境,父母正性的养育方式对极具塑造性的未成年人来说,意义无疑更加突出。</p>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人群的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这使得他们与他人相处时存在一定困难。这些人的行为模式往往与众不同,甚至有时会让人感到恐惧或不安。他们对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缺乏尊重,常常表现出冷漠、无情和自私自利的特点。</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