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利弊权衡(1/2)

:利弊权衡</p>

朝霞映照着长安城的金碧辉煌,大唐的朝堂之上,气氛紧张而凝重。皇帝高坐龙椅,目光如炬,审视着下方站立的群臣。昨日,敌军使者的求和书信已经送达,今日便是决定大唐命运的时刻。</p>

“诸位爱卿,”皇帝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敌军虽有求和之意,但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我军士气正盛,正是乘胜追击,一举歼灭敌军的大好时机。若此时罢兵言和,无疑是放虎归山,后患无穷。”</p>

主战派的代表,大将军李靖首先出列,他的声音铿锵有力:“陛下,臣以为,敌军虽有求和之意,但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我军士气正盛,正是乘胜追击,一举歼灭敌军的大好时机。若此时罢兵言和,无疑是放虎归山,后患无穷。”</p>

主和派的宰相张九龄则不以为然,他缓缓步出,语气平和却坚定:“陛下,战争虽能带来胜利,但同样也会耗尽国库,使百姓疲惫。若能和平解决,不仅能保全将士的生命,还能让百姓免受战火之苦。况且,敌军求和,未必不是真心,若能借此机会,稳固边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p>

李靖反驳道:“张相国所言差矣,战争的胜利并非易事,但若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边患,岂不是更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若此时心慈手软,将来敌军卷土重来,我们又当如何?”</p>

张九龄回击:“大将军,战争的胜利并非易事,且不说胜负难料,即便胜利,也难保不会有新的敌人出现。和平,才是国家发展的长久之计。”</p>

皇帝听着两派的争论,眉头紧锁。他知道,这个决定不仅关系到战争的胜败,更关系到大唐的国运和百姓的福祉。</p>

此时,一直沉默的李浩然出列,他的声音打破了朝堂上的僵局:“陛下,臣以为,战与和,并非简单的二选一。我们可以在保持军事压力的同时,与敌军进行谈判。这样既能保持我军的主动权,又能为国家争取到和平的机会。”</p>

皇帝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光芒:“李爱卿言之有理,朕也有此意。既要有战的准备,也要有和的智慧。朕决定,一方面继续加强边防,另一方面,派遣使者与敌军进行谈判,争取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和平协议。”</p>

朝堂之上,群臣纷纷点头,对皇帝的决定表示赞同。李浩然的建议,既考虑了战争的残酷,也考虑了和平的必要,为大唐的未来,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