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波折与希望(1/2)
在长安城中,文化融合的举措正如火如荼地推进。</p>
初现的成效犹如黎明的曙光,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p>
然而,那反对的声浪却如汹涌的暗流,悄然而至且来势汹汹,令人猝不及防。</p>
鸿胪寺卿李勉深知,这股来势汹汹的保守势力宛如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p>
其核心人物乃是几位在朝中位高权重的老臣。</p>
他们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浸染,紧抱着“夷夏之辨”的观念,认定大唐文化乃礼仪之邦的精粹所在,绝不容许外来蛮夷文化肆意侵蚀。</p>
其中,尚书右仆射赵敬,这位在朝中威望颇高、门生故吏遍布的大佬。他的反对之声,无疑给文化融合之路竖起了一道巨大的屏障。</p>
一日,朝堂之上,气氛压抑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p>
赵敬手持笏板昂首阔步而出,声如洪钟,义正言辞:“陛下,臣闻鸿胪寺近推与番邦文化融合,臣以为谬甚!大唐立邦千载,礼教为国本。今若任外文化入,必礼崩乐坏、民心离散!且番邦文化多粗陋,与大唐相杂,乃明珠蒙垢,斯文尽丧!”</p>
他这一番慷慨陈词,引得不少保守派官员纷纷附和,朝堂上顿时一片嘈杂。</p>
李勉见势,挺身而出,言辞恳切:“赵大人此言差矣矣!大唐文化昌盛,因有海纳之胸怀。昔太宗时,玄奘西行取经,与大唐文化相融,未损根基,反使更博深。今推文化融合,欲使大唐文化再登高峰、扬威四海!”</p>
赵敬冷笑一声,言辞犀利地反驳:“李大人休要巧言惑众!玄奘大师所取之佛法,经多年本土化之改造方融于大唐。而今,大人如此不加甄别引入番邦文化,究竟何意?且观今之长安城,胡姬酒肆遍布,胡乐胡舞盛行,吾大唐子民纷纷仿效,长此以往,岂不忘数典忘祖?”</p>
双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争执不下。</p>
圣上坐在龙椅之上,面色阴沉,沉默不语。</p>
就在这僵持之时,一直未发声的太子殿下开口了。</p>
“父皇,儿臣觉二位大人所言皆有理。文化融合之事不可急,亦不可因小失大。儿臣建议设专司,由朝中饱学之士与鸿胪寺共组,对外来文化细甄,取精去糟。如此,可保大唐文化之纯正,又能兼收并蓄,促文化繁荣。”</p>
圣上微微点头,认为太子之言在理。</p>
当下便下旨:“准太子所奏。着令赵敬、李勉等人共同组建文化审议堂,负责审核外来文化融合事宜。凡引入之文化元素,必经审议堂通过,方可在大唐境内推行。”</p>
李勉心中虽暗觉此举,可能会让文化融合的进程受阻。但圣意难违,也只能领旨谢恩。</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