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章 调兵遣将(1/2)

好书推荐:

伍家将门世家,爷爷武宁,山丹卫指挥,勅封安远将军。</p>

父亲伍振,青少年时代聪敏好学,文采出众。</p>

受家庭环境影响,年轻时就喜好骑马射箭,钻研韬略。</p>

后投笔从戎,多立有战功,后来授游击之职。戎马一生,经历了明王朝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四朝,是一位难得的将才。</p>

升任甘肃总兵官后,以年迈之躯率部驻扎哈密,威振西域。</p>

伍希旦从小在军中长大,也和其父亲一样,读书习武,骑马射箭样样精通,一心只想把整个西域都收回国朝,可以说是志向远大。</p>

这几年天子愈发的重视武备,大力提高士兵待遇,让他看到了希望。</p>

他明白被天子从父亲羽翼之下转任其他军镇的意思。</p>

是想要他能在快速的成长起来,回去西域接他爹的位置继续镇守边关。天子的密信中没有明说,但字里行间的意思不言而喻。</p>

他们伍家在山丹,嘉峪关,再往西到哈密、伊吾等地,率士卒民夫疏浚河道,淘泉开淤,开荒囤田,筑堤设堰,使淤塞多年的白石崖水渠得以畅流而造福百姓,家族名望更加远播。</p>

经过3代人几十年的经营发展,在军民中拥有很高的声誉。</p>

暂时没有其他人比他更加合适镇守甘肃西北之地。</p>

他本人也是有很强烈的意愿承担这一重担。</p>

吴世兴笑着抬手往下虚压:“坐下,坐下。你们能有如此雄心,让人欣慰啊。鞑靼人一直在北方威胁边墙,少不了你们上战场的机会。”</p>

吴世兴和了一句稀泥,打起了官腔,暂时没有让他们之中的谁明天当主帅。主力军是顾士隆部,他们过去也只能算是偏师。吉蘘所率都是骑兵,或走或留全部在于他自己。</p>

想要靠步兵追上他们,那是为难。</p>

问起了另外的问题:“对于吉蘘,俺达兄弟聚集如此之众在丰州城,你们有什么看法?”</p>

两人陷入沉思,都没有想到吉蘘打了半场仗,就放弃了。</p>

实力并没有出现亏损,就退走,让人百思不得其解。</p>

都是西北边陲之地常年和鞑靼人厮杀过的军汉。</p>

袭的是父职,也没少上战场亲自搏杀。</p>

对鞑靼人可以说比较了解,从来都不是易与之辈,这其中恐怕有什么不为人知的谋划在里面。</p>

“侯爷,吉蘘毅然舍弃掉他多年的大帐,移往北方草原,手中全部又是骑兵,唯恐祸乱边墙,不得不防!也怕防不住,到那时可就生灵涂炭,不可收拾!”</p>

伍希旦讲了自己的见解,他就怕鞑靼人搞什么声东击西的把戏。</p>

现在引诱明军把兵力都抽调出去,然后利用骑兵的高机动性,发狠起来,一天奔袭几百里,冲破某处薄弱的边关,入关肆虐的话,挡不住也没有兵去挡。</p>

吴世兴赞赏的看了一眼这个看似四十出头,实际才而立之年的年轻将领,这些边关将门家的后代,一个个的还是有真材实料,真知灼见的。</p>

可比在京城养尊处优,混吃等死,逛青楼的勋贵子弟强上太多,争风吃醋是一把好手,要让他们上阵杀敌,领兵作战,不被吓的尿裤子就烧高香了。</p>

陛下把京城有爵位的勋贵都派去跟着顾士隆上战场,也不知道第一次就碰上几十万大军的交战,他们被吓成什么样子。</p>

吓哭了吗?尿裤子了吗?装死了吗?</p>

“此事告诉你们也无妨,边关早有准备!不怕他们不来!来了总归要咬下几块肉来才是!”</p>

吴世兴气定神闲,他坐镇偏头关,和顾士隆的联系很密切,重要消息飞鸽传书。</p>

很多事情在也有信使令兵往来不绝。</p>

本来如此仓促调集人马去围困俺达的丰州滩,也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布置,是做给有些人看的,没有人愚蠢到想要用步卒去对付逃跑的骑兵。</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