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_分节阅读_第370节(1/2)
富弼道:“此事倒也容易,按照河曲路大军的编制即可。杨文广、赵滋、张岊和贾逵四部,一直是五万人,已经数年。此次灭党项之战,赵滋一军转战数千里,未逢一败,实是难得。”</p>
杜中宵道:“只是河曲路兵马,本来定的是军中将领是流官,数年一换,实际却未换。仅仅是该换未换这一条,就省了许多衙门,不需要那么多官员。”</p>
富弼点了点头:“这也是问题。不过,三衙和枢密院未改,下面各军如何改?”</p>
杜中宵道:“正是如此。必须枢密院和三衙改了,下面各军才能改。便如刘几一军,虽然划入河曲路后,刘几也想学河曲路,但实在缺人,一时之间就改不过来。枢密院和三衙不变,下面的各军,想改一时之间也不知从何改起。好了,我们这几日列个章程,先让圣上和大臣议吧。”</p>
说完,杜中宵吩咐吏人取了一块大黑板来,在上面写了枢密院,列出军令、情报、后勤和赏功,对众人道:“此事要群策群力,不是一个人可以干好的。我们寻几块大黑板来,列在黑板上,大家一起详议此事。便如军令下现,有军队编制、战前准备、战时指挥,诸般种种。情报一样,有军内情报,也有对外的情报,还有地图。各自分别列出来,召集相关人员,仔仔细细讨论一番。”</p>
自从回到京城,杜中宵很长时间不用黑板了,现在拉出来,还有一些喜悦。这才是做事的样子,天天几个官员坐在一起只是空谈,那能够做好什么事情?</p>
富弼做了杜中宵不少时间的助手,对此并不感到奇怪。其他人不同,第一次见到这种形势,都有些新奇的感觉。田况等人凑上来,看着黑板,凝思苦想。</p>
出了枢密院,杜中宵吐了口气。对于自己来说,接下军改这个题目,实在不轻松。可不改革军事制度,看着现在禁军的样子,想要战胜契丹,实在过于依靠运气。这是不得不做的事,有灭党项一战和河曲路的战功打底,才能够真正开始。这样的机会,不容错过。</p>
此时正是三月初,春风拂面,百花齐放,一年中最好的时节。京城百姓携老扶幼,都到京城外面踏青去。州桥附近人头涌动,各种小贩在人流中穿梭。</p>
杜中宵带着随从走在人流中,看着这生机勃勃的样子,一时心中高兴,与随从进了遇仙楼。正要到二楼找个清静阁子,恰听店里面有人喊:“官人,今日怎么这么巧,恰好遇见?”</p>
杜中宵转身一看,原来是十三郎和姚守信几个人,正向里面走。</p>
那几个人过来行礼毕,十三郎道:“官人到酒楼里,是约了亲朋会面么?”</p>
杜中宵笑道:“不是,今日一时无事,想来自己饮一杯。”</p>
十三郎道:“却是正好,我们几个在这里饮酒,还请官人赏光。”</p>
杜中宵没有事情,既然遇到,便随着他们几个人,进了遇仙楼的后院,寻了一个清静小阁子。</p>
小厮上了茶来,几个人吃着果脯,饮茶闲谈。</p>
姚守信道:“近日听传言,朝中欲要改革军制,说是三衙要设炮兵一司。太尉,不知有没有此事?”</p>
杜中宵点头:“不错,是有人这样提。炮兵现在军中一大兵种,不过前几年管理混乱,朝中欲要把炮兵管起来。三衙正要大改,新设炮兵司,也没有什么。”</p>
姚守信道:“原来如此。最近数次有人提,要让我去三衙,做什么炮兵都指挥使。”</p>
杜中宵道:“新设炮兵司,确实没有人比你合适去管。只不过,你是从营田厢军升上来,对于朝中官制不熟,不知合不合适。”</p>
十三郎道:“当然合适。姚太尉在京城五年,什么都见过了,哪里做不了!”</p>
姚守信摇了摇头:“其实我觉得,现在军校也不错。日子清闲,每月俸禄不少,日子逍遥。”</p>
杜中宵道:“朝中要改军制,你们想再过从前的逍遥日子,只怕不容易。改革军制,最缺的就是人才。这几年军校虽然培养了些人出来,但军中少机会,成长起来的人少。去年灭党项,狄太尉所部大军虽然战功卓著,实际上真正合要求的将领太少。改军制要用的,少不了你们。”</p>
十三郎道:“这五年在军校,每日里闲出鸟来!什么时候再去前线才好,一刀一枪拼出富贵,才是好男儿!每日里教学生,有什么意思?”</p>
几个人听了一起笑起来。十三郎作为骑兵将领,在前线打了几仗,就被放入军校,一直不愤。有了机会,就想上前线,大家都习惯了。</p>
第126章 故人叙旧</p>
上了酒来,众人饮了一杯,各自吃菜。酒过三巡,慢慢放松下来,无话不说。</p>
十三郎道:“官人现在做了太尉,天下行军打仗的事情,俱归其管。不如给我换个差事,再到前线领兵才好。只说契丹的耶律洪基即将获胜,朝廷怎么能够坐视不理?战端一起,我们这些人就有机会。”</p>
杜中宵道:“你这种想法,可是要不得。天下太平,没有战事,是百姓之福,哪里有天天想着打仗的道理?从军做军人,做的是做好战争准备,可不是盼着打仗。”</p>
十三郎听了连连摇头:“官人,你这话是有道理,可哪里能让天下军人如此?军人不想着打仗,训练时就没了力气。不能上阵去搏军功,当兵还有什么意思?”</p>
杜中宵指着姚守信道:“便如姚太尉,便就觉得太平日子十分好。可说起用炮,天下哪个人及得上他?这才是当兵的人该有的心态,不要一心只要富贵。”</p>
窦舜卿道:“哪里能每个人都如姚太尉一般。初入京城时,我还觉得这日子不错。过了五年,实在觉得浑身都要发霉了,不能一直如此。如果一生都在军校里,不入军营,也难做合格的老师。”</p>
杜中宵点了点头,这话是对的。除了一部分与军事关系不大的课程,军校的老师,还是要过一段时间,到军营里去。只有实际的军营经验,才能结合课本,教出真正合格的学生。</p>
现在的军校,里面的很多老师,都是原来杜中宵营田厢军的军官,有限制杜中宵军权的用意。现在自己做枢密使,一部分人可以用,但大部分,很难再从军了。并不是每一个都如十三郎一般,一心想着上战场,有的就习惯了军校的安稳生活。</p>
对此事杜中宵看得通,并不过分在意。军改用自己的制度,还用自己带出来的人,这样的军队朝廷怎么放心?换作自己,也不会容忍这种事情发生。</p>
这些人从河曲路进入军校,军功和升迁都受到优待,只是不带兵而已。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己这个有前世记忆的特殊人物,又有多少是少不了的人呢?只要他们生活幸福,也就够了。</p>
喝着酒,话题慢慢就转到了即将进行的军改上,几个人都打听军改内容。</p>
杜中宵道:“现在只是决定军改,到底要怎么改,还没有定呢?将来什么样子,哪个说得清?”</p>
十三郎道:“还能怎么改?只要依着我们原来军制,不就万事大吉!看我们在河曲路时,不管对契丹还是党项,所向无敌!契丹数十万大军,还不是要望风而逃!”</p>
杜中宵道:“十三郎,事情可不能想得这么简单。且不说一支军队是一回事,短时间是一回事,换到全国全军又是另一回事。单说那个时候的战事,真正迎头撞上,击败的其实是耶律重元一军。击毙契丹国主,完全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炮兵厉害,一下子撞上了。后边耶律仁先让出河曲路,是因为国主新亡,全军无战心,重元称帝,才不得不退出而已。对党项,基本都是以多打少。惟有顺化渡一战,党项白马军司集中兵力攻来,才算完胜。这种机会,现在已经不存在了。”</p>
十三郎道:“又能够有什么差别?两军野战,我们三万兵马,还是敌人难敌!”</p>
杜中宵叹了口气:“作战要胜,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再加上自己军队战力超群。这个时候,哪里去找天时地利的机会?与契丹作战,大军往往需要深入数百甚至过千里,运动作战。那个时候,纵然前线部队厉害,后续的粮草却容易为敌所乘。一遇挫折,事情便就难说了。两国交兵,讲究的是国家的实力能真正化为战力,而不能想着一战就定胜负。”</p>
这就是杜中宵担心的事情,朝中官员和将领,会误以为正面交锋可以击败敌人,轻敌突进。一旦遇到了挫折,便不知所措。实际上打仗哪是那么容易的?历史上欧洲强国被弱敌打败的战例,所在多有,不能够等视之。当时开拓河曲路的时候,顺化渡消灭了白马军司,直接就兵临贺兰山,把党项吓坏了。与契丹作战哪有这种好事?他们连正式的首都都没有,契丹国主四时按钵,一战纵横数千里很正常。而且现在契丹正是国势强盛的时候,两帝相争,其实范围限制在很小的地域,对实际影响不大。</p>
契丹这个国家,到现在为止,一直处在上升期,这样的国家实力不容小觑。燕云十六州虽然是契丹最重要的农业区,但契丹的军事实力却在后方,在大草原上。此时女真的力量弱小,鞑靼忠于契丹,两国全面开战,不是几年可以分出胜负的。除非宋军完成改革,有经济支撑,可以连续数年作战。</p>
想象跟在河曲路一样,打上几仗,就让契丹纳贡称降,那是不可能的事情。真要打赢契丹,必须夺回燕云十六州,同时深入草原,犁庭扫穴才可以。当年在河曲路,因为碰巧毙了契丹皇帝,契丹因为内乱才退让,可不是怕跟宋朝两国大战。十三郎以那时相比,本来就不正确。</p>
窦舜卿道:“是啊,契丹非是党项可比,国力雄厚。当年元昊未亡之时,与契丹交恶,契丹连年征伐党项,数次大败,对国力却没有什么影响。若论损失,契丹与党项作战的损失远远过于本朝,最后却是党项低头认输,称臣纳贡。比起军力,契丹确实是当世一大国。”</p>
杜中宵点头。其实单纯比军力,宋朝与契丹最多旗鼓相当,这还是借助完整的城池防御情况下。宋朝的军事力量,主要是黄河以北,以陕西、河东和河北为主,加上京东西和开封府一部分。南方各路主要提供钱粮,由于距离过远,对前线的支撑作用还不大。现在八十多万禁军,只有极少一部分是来自于长江以南,主要是沿边三路。宋朝的国力,其实并没有化作军事力量。这是跟其他朝代不一样的,主要是来自于晚唐五代的传承,历史原因。</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