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_分节阅读_第241节(1/2)

刘胜陪着笑,坐在一边,不时喝一口酒。</p>

事情太过顺利了,让刘胜心中愈发不安起来。地广人稀,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人口。短时间这么多人户逃亡,宋朝的河曲路官府不闻不问,让人看不明白。事出反常必为妖,刘胜总觉得这不是好事。</p>

正在这时,一个士卒进来,叉手道:“太尉,寨主,外面来了个宋国吏人,说是在金肃军公办。”</p>

刘胜听了急忙起身,道:“那人什么来意?是私事还是公干?”</p>

士卒道:“回寨主,是公干。他拿了封书,说要面见寨主。”</p>

刘胜向轻宁德光叉手:“太尉且快活,小的去见一见那人。”</p>

轻宁德光点头:“只管去。若是有什么难处,知会我一声,自有国相替你做主!”</p>

刘胜应诺,出了房门,到了前面寨厅里。不多时,士卒引了一个穿宋人公服的人来。</p>

那人进了寨厅,见上面坐着的刘胜,拱手行礼:“在下卢宏,在金肃州公办。奉知军之命,来与寨主交涉这些日子逃亡入夏国蕃落一事。这是知军亲笔所书,寨主请看。”</p>

吩咐士卒把书信递上来,刘胜道:“这种事情,一向都是安抚使司与监军司交涉,找我何益?”</p>

卢宏道:“本朝入河曲路不久,经略虽然兼安抚使,奈河帐下无人,只好委托地方。”</p>

仿契丹惯例,逃亡人户等边境纠纷,应该是安抚使司出面。地方报上安抚使司,安抚使司行文契丹监军司,再交到地方来。杜中宵是河曲路经略安抚使,惯例不该由金肃军出面。</p>

不过韩琦和杜中宵已经决定要借蕃落叛逃与党项作过一场,本就不想交涉出个结果,便就把事情交到金肃军。一个寨主,一个知军,两人慢慢扯扯,后边军事准备完毕,立即开战。</p>

刘胜拆开书信,看过内容,放在一边。</p>

信是金肃军知军张琳写来的,说察觉最近许多番户逃到夏境,让刘胜派人搜捕,送回宋朝。</p>

想了一会,刘胜道:“此事我尚不清楚,需彻查过才好向知军回话。你且回,过些日子等我查清楚了,自会有公文到金肃军去。”</p>

卢宏拱手:“如此有劳寨主。路途遥远,在下这便回去覆命。”</p>

看着卢宏离去,刘胜急急拿了书信,回到后面房里,对轻宁德光道:“太尉,宋人来书,让我们交回叛逃的番户!此事有些不好!”</p>

轻宁德光接了文书,随便看了两眼,便扔在一边,道:“两千多帐番户逃到我们这边来,此事怎么可能瞒得住人?宋人就轻飘飘地来了这么一封文书,看来并不看重此事。既然如此,那就加一把力,招纳更多的番户过来。此事办好了,因相必然重赏!”</p>

刘胜道:“太尉,国相重赏是以后的事情,先说说该如何回复金肃军。逃了两三千帐,就来了这么一封文书,此事不寻常!太尉,我觉得宋人并不在乎这些番户,他们逃来根本是听之任之。”</p>

轻宁德光道:“如此不是最好?我们要人,他们那里不在乎,各取所需!”</p>

刘胜叹了口气:“太尉,我在边境多年,以前对面是契丹的时候,为这种事情跟他们打过交道。哪个官员会对人户逃亡听之任之,不当一回事?宋人如此做,必有图谋,不可掉以轻心!”</p>

听了这话轻宁德光笑了出来:“寨主,你这是杞人忧天了!宋人有什么图谋?难不成是以此事为借口,要来攻打我们?独轮寨固若金汤,宋人拿什么来打!若是围困,国相自会发兵救援。”</p>

刘胜道:“太尉别忘了,宋有有炮!火炮犀利非常,独轮寨墙可未必能够挡得住!”</p>

轻宁德光愣了一下:“火炮如此厉害?连城墙都能轰得塌?听说契丹国主毙于炮下时,可是在城外被人盯住,几轮炮全炸在身边,才落得那个下场。”</p>

刘胜有些无奈:“太尉,去年契丹来攻,他们的炮轰倒的城墙还少?更不要说,宋军的火炮比契丹不知强了多少!若是宋军来攻,小小独轮寨如何守住!”</p>

轻宁德光看着刘胜,过了一会,摇了摇头:“寨主过虑了,宋军必然不会来攻,不会的!”</p>

第15章 朝争</p>

进入二月,天气渐渐暖了起来。虽然外面还是冰雪千里,春寒料峭,阳光洒在人身上却懒洋洋的。</p>

杜中宵坐在书房,闭着眼睛假寐。这样一场大战,必须上报朝廷,不能先斩后奏,否则没人担得起责任,韩琦也不行。十几天过去,朝廷一直没有消息。</p>

正在这时,韩琦急匆匆从外面进来,见杜中宵张开眼睛,道:“经略,朝廷已下旨意!”</p>

杜中宵起身,笑道:“看相公样子,不须说,朝廷已经同意了。”</p>

韩琦点头:“不错,朝廷同意以武力逼党项交回叛逃的番户,不要有辱国体!“</p>

杜中宵想了想,道:“意思就是同意我们打一场,而且一定要打胜呗。”</p>

韩琦落座,道:“对,就是这个意思。庞相公和高太尉不容易,需要你打一场大胜仗,明白吗?”</p>

“明白,下官明白。”杜中宵点了点头。“此次出战,必不失诸位相公所望!”</p>

河曲路胜了,广南平侬智高又胜了,最近几个月宋军屡次大胜,朝臣的心气起来。不过皇帝并不想打仗,宰相庞籍和枢密使高若讷数次劝谏,才不得不同意。只是连番大战下来,对河曲路支援不多。</p>

等了这么些日子,杜中宵慢慢猜出了庞籍和高若讷的心思。他们本来也不想打的,唐龙镇一胜,宋军有了面子,接下来应该休养生息,不轻启战端。狄青还朝,让他们决定支持杜中宵。</p>

归仁铺一战,狄青大破侬智高,皇帝得了捷报,立即催促朝臣议赏,理由是晚了不足以劝功。有了火车,狄青击溃侬智高主力后,不久就回到了京城,以护国节度使为枢密副使兼宣徽南院使,并且皇帝有意让他为枢密使。正是要以狄青为枢密使,让庞籍和高若讷支持韩琦和杜中宵用兵。</p>

赵祯并不像历史学家说的那样,从他开始确立了宋朝以文驭武的传统。实际上赵祯当政,一直是以武将为枢密使,前有王德用,后有王贻永,只是还有一位文臣枢密使罢了。此次欲让狄青为枢密使,代替的是高若讷,即两位枢密使全为武将,出现一种难言的局面。</p>

文臣不管是为宰相参政还是枢密使副,出入无常,今天当上了,明天可能就罢了。武将不同,一旦为枢密使,非有大过不会罢免。如果狄青和王贻永两人为枢密使,可能后面一二十年不会换人,这种局面就很微妙了。王贻永不说,本是世家外戚出身,狄青可是出身行伍,做上一二十年枢密使,就不能不让人想起五代时的局面。这种局面,其余宰执都会被他压制。</p>

杜中宵记忆中,研究历史的一说起狄青做了四年枢密使的狄青被台谏攻击,出知陈州,无不义愤填膺,认为是文官打击压制武将登峰造极之举。自己也曾经那样想,现在却觉得,书生之见,不知所谓。</p>

枢密院不同于三衙,是官僚机构。让武将掌握官僚机构,后果是什么,历史上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能以狄青的个人品格和表现来评价。只要开了头,狄青不反,后边总有人会反。</p>

杜中宵学的历史,因为发端于积贫积弱整个国家民族被动挨打,被人嘲笑的时期,有一些独特的气质。宋之后军事不行,自该研究军队本身,基于军事理论,对军政进行分析研究。历史学则不是,研究历史的人对军事是不懂的,研究者便归到了两个方面。</p>

一个是人不行,没有做军人的气质,不好勇斗狠,所以打不过别人。甚至认为,汉人必须从周围的野蛮民族引入尚武精神。再一个是文化不行,整个民族文化偏文弱,不尚武,具体到政治制度上就是崇文抑武。要改变,就应该改变文化,提高军人地位,恰好对应那个时期的军阀统治。当然,历史的事实与他们的结论相反,军阀既不能御外辱,也不能对内振奋民族精神,反而把整个国家和民族拖入深渊。但事实不重要,并不妨碍他们用这种观点解释历史,也不妨碍他们把持历史的话语权。</p>

不只是对军事的解释,历史学家对科技的解释也是如此。为什么他们那个时候落后了?一是因为人不行,没有科学精神,不具备理性,天生蒙昧,没有接受他们的启蒙。再一个是文化不行,特别是占据主要地位的儒家文化不行,天生不能产生科学和理性,而且必然地对科学和理性进行压制。至于为什么儒家会这样不重要,重要的是主流文化,换一家来无非是他们换一个名字批判。</p>

对于历史的解释,就是一个人不行,一个文化不行。祖上曾经辉煌过不重要,越是辉煌,越是说明害处越大,大到难以调头,恰好在他们的时代让他们落到最低谷。</p>

人不行,说明就要完全接受别人的东西,除了血统和身体不能换,最好全部换过了。甚至还有更加英明的人,提倡连血统和语言最好也换掉。而他们这些人,恰巧就是学了洋人的东西回来的,自然就该是被别人学习的对象了。文化不行就更妙,他们是学了别人文化的,不需要认真研究文化,自然而然就成了文化大师。只要翻过两页书,喊一句人种不行,再喊一句文化不行,就既是历史大师,又是文化大师。</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