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_分节阅读_第181节(1/2)
这一带土地不缺,豪族控制奴仆的手段,是掌控农具、种子诸如此类。农业技术发展,会立即削弱他们的掌控能力,怎么会支持?同样的人,是会多收钱粮,但对这些豪族来说有什么用?</p>
这几天了解了随州的情况,杜中宵断定,营田务到这里,必然不会太平。再跟在唐州时一样肯定不行了。来的是厢军,唐州时的办法是化军为民,在这里,只怕必须还要保持军队的性质。这里的营田务要使用军屯的形式,不能像以前广建村庄,不然以后会吃苦头。</p>
第122章 稀奇</p>
枣阳是光武帝刘秀出生之地,两汉时人口稠密,农业发达。后来屡经战乱,特别是晚唐五代,这里是几方势力交界之地,战乱不断。人口逃亡,土地荒芜,此时已成蛮荒之地。</p>
杜中宵一行到了县城,娄知县早带了官吏迎在城门外。</p>
一切行礼如仪,娄知县指着身边的几人道:“地方父老得知运判前来营田,特来迎接。”</p>
说完,一个膀大腰圆的粗豪汉子上前,捧酒道:“小民阮得功,为运判及诸位相公寿!”</p>
杜中宵接了酒,一饮而尽。看着阮得功,又看了其他员外,点了点头:“好!”</p>
阮得功又道:“知运判官人前来营田,小民与地方大户,特献耕牛一百头,以助朝廷。”</p>
杜中宵略一想,道:“初到地方,怎么能占百姓好处?娄知县,暂且记下来,把牛算成钱,等过些日子,营田务的人到了,把些财物还给他们。——我与欧阳相公和向知州一路走来,见本县人烟稀少,百姓过得艰难。朝廷派人来营田,并不是贪图这里的钱粮,而是土地荒芜,非治世景象。开垦田地,人户聚集,地方也有好处。”</p>
听了杜中宵的话,阮得历愣了好一会。这还是第一次听说,百姓献财物,官府坚持给钱的。平常为了税赋钱粮,官府无所不用其及,这次怎么这么好心?</p>
娄知县道:“运判远来,知州和欧阳相公同行,一路辛苦。下官略了酒筵,为诸位接风。”</p>
枣阳小县,财政艰难,这种迎来送往的酒筵向来都是由衙前吏人分摊。此次杜中宵来营田,是影响地方事务的大事,几位大户员外一起出资,帮吏人出钱。吏人得了这好处,分外殷勤。</p>
钱当然不是白出的,他们会参加酒筵,与这些以前没机会接触的大官套套关系。</p>
这种事情公私两便,官员觉得吃了大户,大户混个脸熟,有后有无穷好处。不要说这个时代,就是后世发达了,有权有势的人向别人炫耀我跟谁谁吃过饭,还是种资本呢。</p>
看着破败的县衙,杜中宵对娄知县道:“衙门是朝廷脸面,如此寒酸,可想而知地方艰难,难为你们了。等到营田务建起来,农闲时节,帮你们修一修。”</p>
娄知县急忙谢过,不知杜中宵的意思,不敢多说。</p>
县里是没有什么钱的,一切花费,都是摊给当差的吏人,或者地方大户。吏人是上等户差充,实际民府的一切花销,都看从大户们手里榨出多少钱来。可不比杜中宵在永城的时候,又营田,又有永城公社赚钱,一切花销自给,还有剩余。</p>
欧阳修道:“其实也说不上寒酸。数年之前,我在夷陵为官,县衙不过茅屋数间,就连差役也征召不足。那里白日虎狼过市,人人习以为常,枣阳这里商贾不少,远不能比。”</p>
杜中宵笑着点闲:“龙图说的是。这里再差,也比那些偏僻之地好得多。”</p>
夷陵位于长江三峡地区,根本就没有开发,当然不能与这里相比。枣阳到底自秦汉就是富庶繁华之地,不过最近几百后,因为战乱破败了而已。</p>
到了后衙,娄知县急忙吩咐上酒肉来。</p>
不一刻摆齐酒菜,无非是熟鸡活鱼,最平常的饭菜。不是娄知县不用心,在这里做知县,已经说明了他官场上的边缘身份。本身俸禄不多,见过的就是这种场面。有酒有肉,在娄知县里,就已经是梦寐以求的生活了。今日几只肥鸡,两尾大鱼,就让娄知县觉得无比丰盛。他家里可是一个月不知道能不能吃上一顿肉,今天酒肉管够,在几位大臣面前觉得甚有面子。</p>
这一年多,杜中宵在酒监过惯了好酒菜的生活,看了桌上酒菜,又看娄知县热情殷勤的样子,不由觉得好笑。这才是底层官员的日常,自己自中进士,再没过这种日子了。</p>
娄知县敬了酒,县里几位官员纷纷起身,各自介绍,依次劝酒。</p>
一位主簿,是吏人出职而来。不过他做吏人,是靠着家里关系,混了几十年,得了这个官位。自知没什么前途,混日子而已。</p>
县尉劝了酒,旁边一个个子不高的粗壮汉子站起来,捧酒道:“下官黄田正,任本县县尉,为诸位相公敬酒。洒家是个粗人,相公们莫怪。”</p>
杜中宵皱着眉头,问数知县:“这里小县,怎么有两位县尉?”</p>
一边的向综叹了口气:“此人来自荆湖路,本是蛮人,因助朝廷剿贼功,得了县尉这官。不知朝廷怎么回事,派了他来这里做县尉,一应官告公文都有,却又派了县尉来。州县多次上奏,朝廷却一直置之不理。黄县尉到这里,已经有六年了,向来不署事,就这个样子了。”</p>
杜中宵还没听说过这种事情,觉得不可思议。这些官职一向一个萝卜一个坑,官位不够,朝廷的办法是缩短任期,增多守缺的官员,还有这种做法?</p>
欧阳修道:“荆湖路多蛮人,不时闹事。有心向朝廷立了功劳的,朝廷酬官,向来多有。荆湖川峡比不得中原,好多稀奇事情。”</p>
杜中宵还是想不通,立了功朝廷酬官,也不过是给个官身,黄田正这种直接给职事的不多。就是给了职事,那他就应当是本县的县尉,怎么还会再派人来。</p>
实际上流内铨、三班院管着天下下层官员,不知道有多少,哪里会清清楚楚。再加上县尉和幕职官既是职事,也是阶官,弄错了根本不稀奇。黄田正这种,可能是经手的吏人把县尉当成了阶官,另外的人又当成了职事,从而出了差错。反正已经错了,州县报上去之后,经手吏人便就压在那里,将错就错。事情改正经手吏人说不定会受处罚,何必多此一举。这种小事,又不会捅到上面,吏人说了算。</p>
县尉主簿这些小官,如果没有进士出身,又不是出身官宦之家,在朝廷有关系,朝廷大多都是不闻不问。只要不惹祸,每月那一贯两贯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p>
黄田正做着县尉,其实衙门从来不给他安排事情,只是发钱粮,连职田都没有,更不要说其他的待遇。他倒是乖巧,每天早早点卯,比其他官员都勤。完了之后就去做自己的事情,在城旁租了块菜地,养活一家。至于县尉的钱粮,就当是补贴家用了。没有权力,自然也就没有好处,也就没有其他正任官员的威风。不过他自己不在乎,只求平安过日子,别人也就见怪不怪。</p>
第123章 广种棉花</p>
回到驿馆,已经是繁星满天。一时睡不着,杜中宵和欧阳修、向综三人坐在驿馆的院子里闲聊。</p>
晚风吹到身上,好似少女的手,轻柔而又带着芳香。周围万籁俱寂,偶尔传来几声蛙鸣。</p>
杜中宵看着遥远的夜空,感受着春风的气息,叹口气道:“自我登第为官,亳州数年,而后便就到了河东路。火山军正处边地,天气严寒,这个季节不过刚刚解冰而已。枣阳这里虽然地方偏僻,却如江南天气,春天真是个好时候。”</p>
向综笑道:“可惜枣阳小县,没什么名胜游览,不然明日我们耽搁一天,陪着运判四处看看。”</p>
杜中宵摇了摇头:“我出身农家,祖上几代都耕田为生。科举中第,可谓跃出农门,不只是我家里的人,就连地方百姓,都指望着光耀门楣,为地方增光。为官近十年了,还没游山玩水过呢。”</p>
向综出身富贵之家,很难明白杜中宵这种贫苦人家出身的官员的心境。欧阳修虽然小时穷苦,终究是官宦世家,同样不能理解。</p>
沉默一会,向综道:“运判少年登第,这几年辗转各处为官,着实做了许多事情。现在来枣阳,也要如在叶县时一样,让这里成为富庶之地。我们州县官员,跟着也做些成绩出来。”</p>
这才是向综最关心的。杜中宵在火山军,就建了唐龙镇这样一个用钱堆出来的地方,到唐州汝州营田,建了铁监。来枣阳县,不说那么耀眼的政绩,哪怕是差一些,地方也会有无穷好处。</p>
向综为官,善于治盗,强于军旅,劝耕农桑、发展地方经济并不擅长。杜中宵来了,他想着依靠营田务,能够把地方发展起来,对自己未来仕途有无穷好处。</p>
欧阳修对向综道:“君章没有去过叶县,到了那里见过,才知道运判擅于理财,天下无双。朝廷裁撤拉纤厢军,只要他们到了地方无怨怼,不闹事就是善政。可在运判治下,营田务衣食丰足,来的厢军日子比以前不知好过了多少。而铁监比营田务更加富足,每月钱粮不缺,即使普通士卒,衣食也强于一般县里吏人。那一带,现在已经极其繁华,罕有其比。”</p>
向综听了,忙问杜中宵:“运判,到了枣阳不知要做何事?总不会只是开荒种田。”</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