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神秘的哥窑唯一一个迄今未被发现窑址所在地的名窑(2/2)

术业有专攻。</p>

他作为瓷器鉴定专家,这类的瓷碗鉴定刚好在他的专业知识领域内。</p>

瓷碗高73公分,口径195公分左右,六瓣葵花式样口碗,广口、深腹、小圈足、底心做一圈圆形凹槽。</p>

釉面上满布开片,看上去就像是大一片裂纹。</p>

“这是……哥窑?”</p>

刘庆明将瓷碗拿在手上,仔细打量着上面的开片,表情凝重。</p>

黄铭一惊:“你确定?”</p>

哥窑作为五大名窑之一,最早的文献记载可见于明代《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由于柴窑被传为五代所烧,故后世只列五大名窑,即官、哥、汝、定、钧。</p>

但随着文献资料的不断发现和考古资料的不断充实,虽然对哥窑的认识日渐清晰,但由于哥窑与宋代汝窑、官窑、定窑等不同,宋人并没有记载有关它的信息,而后代文献又常常一鳞半爪,零零碎碎,还有很多互相矛盾,这就导致哥窑问题依然迷雾重重。</p>

以至于哥窑的窑址迄今也未发现,这就导致考古所得的资料很难与传世哥窑相印证,因此,哥窑问题至今都是我国陶瓷历史上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p>

刘庆明道:“这瓷碗上遍布开片,上面的纹片由深黑色与黄褐色的大小开片组成,这就是所谓的‘金丝铁线’又名‘鳝血’是哥窑的一大特色!”</p>

“而且你们看这口沿釉薄呈黑褐色,外缘面略显垂流,外底心有露胎,足沿无釉呈深褐胎色,这是宋代哥釉‘紫口铁足’的特征!”</p>

几人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也看见了那两个特征,但哥窑现代仿造的也不少,尤其是金丝铁线,可以后面进行着色,不是专业的人也就只能看个热闹,根本无法分辨。</p>

陆阳嚷嚷道:“我们哪看的出来,你就直说这哥窑是真的还是假的?”</p>

刘庆明点头:“是真的。”</p>

黄铭心中一喜,忽然想起什么问道:“这是宋代的哥窑,还是其他朝代仿造的哥窑?”</p>

不怪他有此问,自宋代以后,各个朝代都在仿照哥窑,这些仿制品在明清达到高峰,尤其是景德镇的仿哥窑瓷器,其胎质和釉层配方与宋代有所不同,但都试图模仿哥窑的特色,比如在瓷器口沿常常刻意涂抹一圈酱釉,以模仿‘紫口’的效果。</p>

除了明清外,在元代至正年间,哥窑的仿制品在工艺上也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当甚至被误传为官窑,这些仿制品在釉色、纹饰等方面都做的和真品极为相似!</p>

刘庆明道:“根据我的观察,这件青瓷葵口碗应该是宋代哥窑。”</p>

“宋代?你确定?”</p>

黄铭蹭地一下从椅子上坐起,略有些激动地询问。</p>

刘庆明道:“我可以大致确定这就是一件宋代哥窑,但为了保险起见,还是用显微镜观察‘攒珠聚球’比较保险。”</p>

“攒珠聚球?这是什么?”</p>

“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一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但实际上哥窑内部的釉色气泡不仅仅只有‘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更大一点的‘聚球’。”</p>

“球比珠大,如果是真的宋代官窑,其釉内应该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气泡水量要少得多,一般呈现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p>

“‘攒珠聚球’也是鉴定真假哥窑的一个重要依据。”</p>

喜欢哥,我求你了,老实收废品行不?请大家收藏:(20)哥,我求你了,老实收废品行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