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四处花钱(1/2)

经济学就是“人性学”,有人就会有需求,有需求就有供应,有供应必然会出现垄断。</p>

垄断的基本特征是“少数人控制了大部分资源”,要实现这一点,光靠资本是不行的,必须有权利的加持。</p>

所以,古代或现代“花钱买官”都是刚需,当然,如何买,就是一种艺术了。</p>

有唐一代,科举制度日渐成熟,南唐又是高度重视教育的,李昪、李璟都曾经下令各地兴办官学,算是封建制度下的、早期的“义务教育”形态,由此逐渐形成了海量的读书人群体。</p>

可是,古代科举制度设计明显是有缺陷的,用现代化说,就是“教育产业链不够完善”,你不能光考虑培养人才,还要考虑如何就业呀!</p>

读书人唯一的就业出口,就是去当官,进入体制内,才能实现价值。</p>

这就意味着,国家层面垄断了读书人的就业渠道,但反过来说,朝廷也堵死了人才多元化的可能。</p>

当候补官员规模足够庞大之后,想要正式补缺,就会附加一些新条件,除了名次好之外,个人名声、家族声望等也很重要。</p>

譬如,南唐的“白鹿洞书院”,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南唐官员预备班。</p>

在这种情况下,“花钱买官”比拼的就不单纯是财力,还有势力,很显然,“江右商帮”是很有势力的。</p>

自古以来,人们都说“穷文富武”,因为练武的人在吃的方面、器械方面的耗费,都很高,似乎一个穷秀才,只买几本书、几支笔,花不了多少钱。</p>

大错得错!</p>

读书人的花费更高,这主要是指后期投资。</p>

假设张三,参加科举考试,一路下来终于考上了状元,可以光宗耀祖啦!</p>

可是,状元只不过是说明“考得好”,表示张三有资格做官了,那么吏部给张三安排什么官职呢?不一定。</p>

如果张三遇到了海瑞,那么可能一分钱不花,安排一个非常艰苦的地区,去吧,发挥聪明才智,为人民做贡献吧。</p>

如果张三遇到了严嵩,那么真的恭喜你,只要你肯花钱,就能安排到富裕、舒服的地方。</p>

问题来了,当官的有几个像海瑞那样死心眼?</p>

所以,考得好有个屁用,张三还得有钱!</p>

好吧,张三即便有了钱,也得到了一个像样的实缺,终于当官了、赴任了,就万事大吉了吗?不是的。</p>

以一个七品县令来说,张三赴任之后,需要一个师爷、主簿、狱卒、衙役、厨子、丫鬟、老妈子等人,这些人朝廷是不给发工资的。</p>

没错,就连“衙役”也是没有工资的,一些文献中写的很清楚,衙役的本质是“役”,就跟挖河、修路出苦力的一样,临时由当地老百姓去当差。</p>

于是,张三就得自己拿钱养着他们,没钱,好了,县衙就可以关门了。</p>

这还没算上,每年得向上级“孝敬”的钱呢。</p>

于是,读书人做官越往后,实际上需要花的钱就越多,不贪不可能,光贪也不够,必须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才行。</p>

李煜能想明白这个道理,虽说南唐官员,不是每一个都贪,但为了能够完成朝廷的任务(征税、劳役等),多认识一些有钱有势的人,不是坏事。</p>

“江右商帮”是做生意的,生意人何等精明,既然可以这么搞,为啥不好好培养、支持自己人?</p>

赣商子弟,在南唐官场当中的数量,绝对不小。</p>

李煜让殷崇义去查现役及候补官员,只要发现身后与“江右商帮”有关系,那么恭喜了,你中奖了。</p>

且不说“为官必贪”的规律,单单是与“江右商帮”有关系,这个官员就肯定干净不了。</p>

找出来毛病,再顺藤摸瓜,给背后的赣商“合理的选择”,要么立即斩首,要么好好当狗!</p>

李煜认为,自己这是做好事啊,“江右商帮”存了那么多钱,不拿出来流动,钱都发霉了,该多伤心?要拿出来花!</p>

“还有一件事,何敬洙要求的十万缗军饷,是否已经送出去了?”</p>

殷崇义回禀:“已经按照陛下吩咐,悉数送往郴州。”</p>

李煜叹口气:“郴州地方太苦了,眼下新稻正待收割,朕怕何敬洙忍耐不住,强征军粮。这样吧,以江南都督府的名义,从追缴赃款当中,再分拨十万缗,廖居素你亲自督办。”</p>

“臣遵旨。”</p>

“还有——”李煜接着安排:“朱令赟那里调拨五十万缗,钟林、刘崇谅、陈诲各调拨二十万缗,一定要嘱咐他们,当兵吃粮,吃粮就花钱买!”</p>

“臣遵旨!”</p>

作为穿越之人,李煜的思想与古代官员不同,他要让老百姓手里有钱,钱这种东西,是可以刺激生产的。</p>

还没完,接下来一句话,才让众人震惊。</p>

“另外,调拨四百万缗,全都给邓王送去!同时,传朕旨意,武平、荆南免去一年赋税。”</p>

邓王?李从镒!他何德何能啊!</p>

林仁肇、殷崇义两个大员,都很吃惊,现在,李从镒坐镇武昌,名义上还担任着三路军总监察使,实际上的“荆南总督统”,手下郑彦华、刘承勋、王崇文等人,统领数万劲旅,可谓人强马壮。</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