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为有源头活水来(2/2)
宋孝宗即位后,下诏广纳臣民意见。朱熹应诏上书,力主反和主战、反佛崇儒,得到宋孝宗的召见。只可惜当时宋廷仍以和议为主流,朱熹的抗金主张并未被采纳。</p>
公元1169年,朱熹用“敬”和“双修”思想重读二程着作,创立“中和新说”,哲学思想趋于成熟。同年九月,朱母去世,朱熹修建寒泉精舍为母守墓。</p>
当时,福建崇安接连发生水灾,灾情严重,粮食无收,引发饥民暴动。朱熹发现“肉食者漠然无意于民”,为帮助老百姓解决灾年生计问题,公元1171年,他以乡里为单位创建社仓储粮以备灾荒救济之用,并创立社仓法。社仓有效减轻贫民困难,“包有鱼,无咎,”老百姓有饭吃了,社会矛盾得到缓和。只可惜这个办法“不利宾”,对官僚地主和高利贷者不利,因此除福建建阳和浙江金华等少数地区以外,大部分地区没有实行该措施。</p>
朱熹长年患有足疾,如“臀无肤,其行次且。厉,无大咎。”平时行走多有不便,对日常起居也有较大影响,幸喜并未造成更大的麻烦。相传有一个江湖郎中为他治疗后,腿脚感觉轻便了许多。朱熹大喜,用重金酬谢这位郎中,还亲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郎中收下钱,拿着诗笺就离开了。谁知没过几天,朱熹足疾发作得比以前更加厉害。朱熹赶紧派人去寻找那位郎中,打算追回赠诗,以免他拿着做活广告,到处招摇撞骗。</p>
公元1175年,应理学家吕祖谦之约,朱熹来到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与儒家心学创始人陆九龄、陆九渊等人展开为期十天的思想大辩论,史称鹅湖之会。</p>
朱氏理学与陆氏心学同出儒门,但观点大有不同,尤其在心、理两个概念上存在根本矛盾。朱熹认为心与理是两个不同概念,理是本体,而心是认知。陆氏兄弟却认为心与理是一回事,主张心是道统,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双方谁都说服不了谁,但也促使他们进一步反思和完善各自的思想体系。</p>
随着朱熹的名气越来越大,公元1178年,宋孝宗任命朱熹知南康军(今江西都昌县)兼管内劝农事。朱熹到任时,适逢地方大旱,灾情严重。为免“包无鱼,起凶,”避免老百姓没饭吃,起而闹事,朱熹立即着手兴修水利,抗灾救荒,并上奏请免百姓税赋,帮助灾民渡过难关,有力维护了地方稳定。</p>
当年,他在此地重修白鹿洞书院,延请名师,采买图书,并置办学田以供养贫穷学子,还亲自订立了着名的《白鹿洞书院教规》。这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对教育目的、训练纲目、学习程序及修己治人的道理都作出了详细的解释和规定,为此后七百多年的中国书院确立了办学模式。</p>
公元1182年,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刊为“四书”,并倾其一生修订《四书集注》。“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朱熹以《四书》为基础,包含了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自元朝以至明清,三朝统治者视其为天降珍宝和治国之本,将其定为历代学子的修身准则和言行规范。公元1313年,元朝复行科举考试时,下诏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取士。明朝洪武年间,科举考试更是以朱学为宗,使之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指定教科书,并对王阳明心学产生了重要影响。</p>
公元1194年,湖南爆发瑶民起义,朱熹受命知潭州,出任荆湖南路安抚。他来到潭州后,采取善后招抚的怀柔政策,遣使招降瑶民起义军首领,同时兴学校、广教化、敦民风,在岳麓山下改扩建了大名鼎鼎的岳麓书院。</p>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