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武圣:你有对手吗?(1/1)
“之维师兄,这是何意?我们不是正在游览武当风光吗?你让我带你的师弟们,难道你不一起?” 周圣被张之维无头无尾的一句话搞的有点懵。 “我有点事情要处理一下!” 张之维淡淡的说道,他也不回头,目光一直看着远处某个方向。 周圣觉得奇怪,又往张之维目及之处看了一眼,但除了云雾和山峰外,依旧什么也没看到。 张怀义也频繁的往那里看了几眼,而后若有所思道: “师兄,你刚才说我们很快就要回龙虎山,可我们来武当,不是为了给包租公送信的吗?如今武当门长还没见到,信没送出去……” 他反应过来:“师兄,你看到武当门长了?” 说着,他又往那个方向瞟去。 一听此话,田晋中,吕慈,吕仁都往那个方向频繁看去。 “你们在看什么?武道门长?在哪儿啊?我怎么什么都看不到!” 田晋中一脸疑惑道。他还以为其他人看到了,就自己没看到。 “除了山峰和云雾,我也什么都没看到!”吕仁说道。 “俺也一样!”吕慈说道。 “那个方向……”周圣若有所思道:“那是展旗峰的方向,门长静修的太子洞便在那里,难道之维师兄刚才看到了师爷的身影,或者收到了师爷的传讯?” “师爷已经有好久都没出关过了吧!”周蒙说道。 “武当门长不怎么管事吗?”张怀义问,他想起了自己的师父,每天清晨天还没亮,就已经到了大上清宫处理事情。 “师爷早已不过问这些俗事很多年!”周圣说道:“说来惭愧,其实进山这么多年,我们见到师爷的次数屈指可数。” “是吗?”张之维对着前方努了努嘴,说道:“不就在那吗?站在云雾缭绕的山峰上,一个长胡子瘦老头!” 此话一出,众人顿时一愣,齐齐看过去,却依旧什么也没看到。 “那有?” “没看到呀!” “张师兄,别开这种玩笑,这可一点都不好笑!” “长胡子瘦高道人,这确实是师爷的形象!”周圣说道,“我们看不见,张师兄却能看见,这说明师爷想见张师兄,而不想见我们,要不,我们回避一下?” “倒也不必如此,我过去便是!”张之维说道。 “张师兄,要去展旗峰的话……”周圣正想指路,却见张之维身形一动,整个人白炁氤氲,腾云驾雾而去。 “这这这……” 周蒙洪音等人看着这惊世骇俗的一幕,瞠目结舌,大脑宕机,几乎说不出话来,脑中甚至冒出了张师兄这是要在武当山上飞升而去的荒唐念头。 张怀义的目光随着张之维的身影而动,他嘴里喃喃自语:“逆生的效果还真是强大啊,不管看到多少次,都有一种惊为天人之感!” “谁说不是呢?”吕慈说道:“一想到陆瑾这个假正经以后也能这样,我就气得牙痒痒!” “那这件事,短时间内你不用担心了,左门长达到这一重,都费了大几十年的功夫,小陆想到达,只怕是不容易啊!”吕仁笑道。 “谁说的?”吕慈说道:“张师兄不就是一下就掌握了吗?有张师兄在,陆瑾这家伙掌握不是迟早的事吗?” “这……”吕仁顿时无言,还真是这个道理,逆生之法本就是三一门的绝学,左门长将其破例传给张师兄,再加张师兄和陆瑾的关系,这不好好指教一番,那都说不过去了。 而有张师兄的口传心授,哪有学不会的?果然啊,这些老一辈,不仅手段强大,在人情世故方面的算计也是半点不弱啊! 逆生三重,这就是逆生三重的效果吗?可这不是三一门的绝学吗,为什么张之维师兄会……周圣眼神紧紧盯着张之维,耳边听着吕慈等人的对话,心里非常不解。 张之维炁化全身,腾空御风,在空中划出一道巨大的幅度,横空了半座天柱峰,落在了刚才看见那个瘦高长胡子老道出现的地方。 但此刻,这里却没了人影,那个老道士在看他飞过来的时候,眼神中闪过一丝诧异,然后身形一动,恍若无物的穿过山岭,消失不见。 张之维看着老道消失的方向,心里自语:“这手段,是出阳神吗?我进你退,什么意思?” 他正不解,耳边却传来声音,邀他去太子洞一见。 张之维并不知道太子洞在什么地方,但在这个声音在耳边响起的瞬间,他福如心至,顿时对其有了感知,就好像冥冥之中有什么在指引一样。 “玄门师长不仅说话拐弯抹角,云里雾里,就连做事也是一样,若是我,要见,知会一声,直接就见……” 张之维腹诽了一句,旋即朝着太子洞走去。 展旗峰上,古木参天,满目苍翠,大概前行了五六百米,一块一米多高的石碑映入眼帘,石碑上镌刻着三个遒劲有力的红字——“太子洞”。 看着这三个字,张之维不难想到,这真武大帝的修炼之所。 因为,真武大帝未成神之前,是净乐国的太子,他曾在武当山修行,所以,他的修炼之地,便叫太子洞。 张之维走入洞中,刚进去,便看见洞中供奉着一个披着黄色袍子、手捧书本的少年的塑像,这是真武大帝的少年形象。 真武大帝对张之维有恩,张之维便在大帝神像前驻足了一下,行礼敬香。 上完香,继续往里走,莫约十来步,转角便看到一个鹤发童颜,身材魁梧的老道士坐在一把石椅上,手里正看着一本书。 “孙爷?” 张之维开口道。 道士也有地域之分。 在龙虎山,称呼德高望重的道士为高功,所以经常有某某高功之称,就连张之维下山,也有很多人称呼他为小高功。 但在武当山,德高望重的道士,要叫爷。 所以剧情里武当三老中的洪音被称作洪爷,小卢被称呼卢爷,甚至王也在称呼十佬之一的陈金魁时,也不是叫陈老,魁老,而是魁爷。 现在是武当山,张之维自然入乡随俗,叫武当门长为孙爷,毕竟同为道士,称呼孙门长,有些太见外了,而且,对方的年龄,就算真当他爷,那也绰绰有余。 “久仰大名啊,小高功!” 老道士把书放在石桌上,看向张之维,慈眉善目的说道,他也选择用龙虎山的称谓来称呼张之维。 其实,您要是叫我张爷或者维爷,那也不是不行……张之维心里腹诽一句,瞥了一眼老道士放在石桌上的书本。 发现都是一些很经典的道教入门典籍,虽然简单,却正统而醇厚,是得到各种流派认可的道藏。 张之维有些诧异,以对方武当门长的身份,就算要看道长,也该看一些阐述高深道理的道藏才对,怎么看起了入门篇? 老道士注意到张之维的目光,笑道:“小高功熟读道藏吗?” “略读!”张之维说道,他确实会读很多道藏,但他往往只是通篇略读一遍,不会将其捧上多高的地位,天天研读参悟什么的。 “甚好甚好!”老道士笑道:“在武当,有那么一群牛鼻子,对那些五花八门的法术并不热衷,对性命双修之道也不感兴趣,每日里更多的时候都在研读那些枯燥的经典!” 这种道士,在龙虎山和茅山也有,并且数量还不少,张之维虽不是这样的道士,但对他们保持着足够的尊敬。 “他们妄图从中这些道藏之中,得到阐述大道的道理,但其实……” 老道士摇了摇头,叹息道:“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孔子和他的亲传弟子逝世之后,很多道理都消失了,因此《春秋》有了五家注解,《诗经》有了四家注解,《易经》的注解更是数不胜数。 张之维暗自点头,这确实是如此,很多流传到现在的古之经典,可能是被人层层注解过上百遍的东西,早就没了当初的道与理,甚至是南辕北辙也说不定。 想要这些不知被人翻译注解了多少遍的道藏中领悟大道,简直就是痴人说梦,看来这位武当门主,对那些只会死读书的道士也挺不满。 “孙爷好见解!” 张之维说道,他近距离打量着武当门长,才发觉除了头上的白发外,他乍一看,像是四十出头的年纪,沉稳干练,但再一看,又觉得他很苍老,有七八十岁了。 “这算什么见解,小高功请坐!”老道士说道。 张之维走到老道士对面的石椅上坐下。 老道士笑道:“之前眺望玉虚宫,便见小高功讲道的风采,如今面对面,更是看出小高功的不凡!” 原来在玉虚宫的时候,对方便已在暗中观察,看来王钟圣说的果然是真的,秋风未动蝉先觉,对方已经修到了至诚之道,一念之间便可洞悉旦夕祸福……张之维心里暗道。 至于对方对自己的赞赏,他只当对方是在客套,但其实,老道士的目光却极为的认真,在仔仔细细的打量着张之维。 若是寻常人,被这么盯着,还是被这么一位大高手盯着,一定相当不习惯。 但张之维却是神色如此,正如张静清批评的那样,张之维的眼睛长在头顶,长在脚下,长在肚子,但唯独没长在眼睛该长的位置。 因为他对外人的看法从来都不感兴趣,自然也不会被外人的目光所影响,即便面前这人是武当的门长,号称武圣,武圣,万能手,天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