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魔高一丈(2/2)
只要罗翰文有真才实学,以其院试案首之名,这个保荐奏疏递送上去,是个人都不会反对让罗翰文不用考试白得这么一个举人功名。</p>
所以沈同和这才有了刚刚的那句问话。</p>
但罗翰文自己却是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p>
沈同和摆出一副岳父般高高在上的姿态再次说道:“就是问你关于贡院的一些需要改进的程章条目!”</p>
罗翰文将沈同和的话过了一下脑子,而后回答道:“糊名、誊录。”</p>
罗翰文说的这两个词可不是他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刚刚刘梦棣告诉他的。</p>
贡院里的那些人即是帮了罗翰文一次,罗翰文便告诉他们这两个条目,让他们去上疏给皇帝。</p>
由于朝堂中的世家子弟过多,且清丈田亩等事最大的反对者即是世家子弟,这道奏疏要是递上去,皇帝刘泷是一定会批准的。</p>
不管这个奏疏最后能不能实行,陈条这奏疏之人将来必定被皇帝提拔。</p>
沈同和问道:“你刚刚说的什么?”</p>
“乡试以上糊名,甚至殿试上最好也糊名,只要用一张白纸糊住籍贯、名字,考官便认不得自己学生的考卷,如此即可达到公平二字,可杜绝科考时礼尚往来与受金提名。”</p>
科举是从隋朝开始的,但大体的制度却是在唐朝武则天的手上制定的,真正的完善制度还得等到明朝时期才能确立。</p>
糊名其实早在武则天时期就被提出且得以实施了。</p>
但糊名却没有形成一个硬性制度,朝廷并不要求所有场次的科举考试都要进行糊名。</p>
在教育资源高度集中于世家权贵手上的古代,为了有更好的学历出身,让自己的门人、宗族、朋党进入仕途,那些既得利益者便摒弃了这项好建议。</p>
即使到了清朝时期,地方县试考试也是不糊名的。</p>
这个建议对于沈同和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p>
因为沈同和及其四爷党本来就是科举考试的即得利益者。</p>
有了礼部尚书沈同和在学政的人脉与关系,四爷党的那些门人可是有不少人因此受益而举业有成的!</p>
要真的实施了糊名制,怕是四党的门人想要中举也得与别人一样难如登天。</p>
甚至有些门人会因为科举无望而离开四爷党。</p>
毕竟他们当初加入四爷党多少也是因为有沈同和在礼部,能让自己更容易中举。</p>
沈同和看着罗翰文冷笑了一声说道:“你自己可还没考中举人呢?你这是在为难本堂还是在挑衅本堂?”</p>
罗翰文连忙低头拱手道:“小生不敢!”</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