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中兴第一——李光弼(1/1)
李光弼,营州柳城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将,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事,成为使相,仍任节度使之职,并特加其为北都太原留守。此后,李光弼奉命由灵武率军五千赴太原,继续征讨叛军。 叛军史思明、蔡希德等发兵十万进攻太原,并企图占领太原后,由北道夺取灵武。当时,李光弼手中只有不满万人的弱卒,听闻史思明即将攻城,都非常害怕,想要筑墙抗敌。李光弼说:“太原城方圆四十里,叛军快到了才修墙,只能空耗人力。”在兵力悬殊情况下,李光弼一面防御固守,一面守中有攻,他让战士从城中挖地道通城外,打击敌军,还在城上安装石炮,击毙大量叛军,地道后来挖到史思明大营,俘斩叛军一万多人。 此时,叛军内讧,安庆绪杀父安禄山,自立为帝,史思明退兵范阳,留驻的蔡希德等人疲惫不堪,李光弼率敢死队向叛军发动进攻,斩首七万余级,缴获大批军械。太原之战取得完全胜利,他又进收清夷、横野等军,击破攻击好畤、大横关一带的叛军分支,战后,李光弼转拜检校司徒。 太原之战,是平乱战争事,封魏国公。 肃宗再次诏李光弼与关内节度使王思礼入朝,命朝中四品已上的官员都出城迎拜,升他为侍中,改封郑国公。李光弼与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奉命统领十万大军讨伐安庆绪,因肃宗不相信诸将,故而不设主帅,只派不懂军事的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总揽诸军。唐军出师后,在获嘉击败叛军,斩首四千级,捕虏五百人,叛将安太清逃至卫州防守,安庆绪派七万军队援救卫州。唐军大破安庆绪,斩首四万级,缴获铠胄数十万,收复卫州。唐军又在愁思冈击破叛军,并趁势围攻邺城,安庆绪求救于史思明,史思明出动十三万军队援救邺城。 史思明在魏州自称大圣燕王,李光弼说:“史思明攻占魏州后,按兵不动,是想松懈我军意志,然后用精兵突袭。请让我与朔方军联兵进逼魏州,向史思明挑战,史思明有鉴于嘉山之败的教训,必定不敢轻易出战。这样旷日持久,我们就能够收复邺城。如果安庆绪败死,史思明就会失去号召力,难以指挥叛军。”因鱼朝恩反对,此事只好作罢。唐军“步骑六十万”列阵于安阳河北,史思明亲率五万精兵冲击唐军,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率部先与史思明交战,双方被杀伤的人数几乎相等。郭子仪率部在后,还未来得及布阵,突然大风突起,吹沙拔木,天地晦暗,即使近在咫尺却看不清,唐军与叛军都大惊,各弃兵仗、辎重,分向南、北方面溃退。这一变故,使洛阳官民受到惊吓,纷纷逃避山中。此役后,各节度使相继溃归本镇,士卒在沿途剽掠,官吏不能禁止,扰乱多日方才安定,只有李光弼与王思礼整敕部队,全军而归。 战后,鱼朝恩把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肃宗剥夺郭子仪的兵权,命李光弼接替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元帅。因李光弼请求以亲王为元帅,自领副元帅,朝廷于是重新任命赵王李系为天下兵马元帅。李光弼虽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却仍知诸节度行营,是实际上的平叛主帅,李光弼受命后,以河东骑兵五百人驰赴洛阳,夜入朔方军中。为防叛军进攻洛阳,他认为“当扼虎牢”,于是领兵东出黄河。朔方军习惯郭子仪的宽纵,畏惧李光弼的严厉,左厢兵马使张用济与诸将密谋驱逐李光弼,迎回郭子仪,经劝阻方才作罢。李光弼领数千骑兵东出汜水,张用济单骑迎拜,李光弼责备他没有按时到达,于是将其斩于辕门。 史思明集结重兵南下,分兵四路,企图围攻汴州,李光弼当时正在巡视黄河沿岸各部,得知史思明南下的消息后,立即返回汴州,对汴滑节度使许叔冀说:“你如果能够坚守汴州十五天,我就率兵来救。”许叔冀允诺,李光弼便返回洛阳,待到史思明率军来攻时,许叔冀一旦兵败,却决定投降叛军,许叔冀的背叛,使汴州陷落,叛军甚至南下至江淮一带。 史思明挟胜西攻郑州,李光弼缓行至洛阳后,对东都留守韦陟说:“贼人乘胜来攻,我们应该按兵不动,不宜速战。洛阳城难以坚守,您有什么计策呢?”韦陟请求留兵陕郡,退守潼关,占据险要之地,以挫叛军锋锐。李光弼说:“两军相当,贵进忌退,如今无故放弃五百里地,那么贼人的势力就会更加嚣张。不如移军于河阳,北与泽潞相连,有利则进,不利则退,表里相应,让贼人不敢西侵,这是猿臂之势。争论朝中礼仪,我不如您;如果论及军旅之事,您不如我。”韦陟不能应答。东都判官韦损说:“东京是帝宅,侍中(李光弼)为何要弃守?”李光弼说:“如果要坚守东京,那么汜水、崿岭、龙门一带都要布兵设访,你是兵马判官,能守住吗?”于是,李光弼下文书,令韦陟及河南尹李若幽分率洛阳官民撤离,使洛阳变为一座空城。 李光弼指挥士卒把油、铁等物资运入河阳,准备防守,并亲率五百骑兵殿后。当时,史思明的游兵已到达石桥,诸将问道:“现在是从洛阳城北绕行呢,还是从石桥上过去?”李光弼说:“就从石桥上过去。”到天黑时,他命令士卒手持火炬,缓慢地前进,队伍严整,叛军紧随其后,但不敢逼近。李光弼连夜撤退至河阳,有士卒两万,但城中口粮仅够十日食用。李光弼检查守备,安排士卒,一律严办。而史思明进入洛阳后,得到的只是空城,他担心李光弼截断后路,只得不退驻白马寺南,又于河阳城南建筑月城,以做防备。 史思明进攻河阳三城,李光弼先设计诱得史思明所部良马千余匹,接着又用木杆铁叉叉住史思明在黄河上的火船攻势,并设计招降了叛军骁将李日越、高庭晖。史思明损兵折将,亲率大军再攻河阳,李光弼问李抱玉:“你能为我坚守南城两天吗?”李抱玉说:“超过两天以后怎么办?”李光弼说:“如果超过两天救兵不来,就随你放弃。”李抱玉同意,然后整兵守城,屡挫叛军,李光弼亲驻河阳中城,用部将荔非元礼之计,击退了叛将周挚的进攻。 在进攻中城失利后,周挚等转逼北城,李光弼立刻率兵到了北城,登上城头,望着叛军说:“贼兵虽多,但混乱不整,不足畏惧。过不了中午,一定为诸位破敌。”于是命诸将出战。到了中午,还没有决出胜负,李光弼便派爱将郝廷玉、论惟贞分别攻击最顽强的西北、东南两处叛军,并下令:“你们都看着我的旗子作战,如果我的旗子挥动缓慢,就任凭你们择利出战,如果我急速往地上挥动旗子三下,你们就全军齐发,冒死前进,稍有退者斩!”他事先在靴内藏刀,说:“战斗,是危险的事。我身为国家的三公,不能死在贼人手上。万一作战不利,诸君在前战死,我在此地自刎,决不只让诸君单独赴死。”郝廷玉奋命先登,流矢雨集,他的战马受伤而退,李光弼登城望见,惊骇地说:“郝廷玉败退,我军就完了!” 于是,命左右取郝廷玉首级来,郝廷玉见使者前来,说:“是马中毒箭,不是兵败了。”李光弼命人为他换马再战。仆固怀恩与其子仆固玚作战稍有退却,李光弼又命左右去取他们的首级,仆固怀恩父子看见使者提刀骑马而来,重新上前决战。李光弼不断地挥动着手中的旗子,诸将冒死进攻,呼喊之声惊天动地,最终大败叛军。此役,唐军斩首一万余级,生擒八千余人,获马两千匹,军资、武器数以亿计,周挚仅以身免,叛将徐璜玉等被擒获,另一叛将安太清退守怀州。河阳之战再次表现了李光弼杰出的军事才能,此战的胜利牵制了史思明主力军,保障了潼关和长安的安全。 此时,史思明不知周挚等已经战败,还在攻河阳南城,李光弼在河边向其展示俘虏,史思明才退去。他趁势攻怀州,史思明来救,李光弼迎击于沁水之上,又将其击败,安太清在怀州拒守一月有余,李光弼令仆固怀恩、郝廷玉由地道而入,里应外合,攻克怀州,安太清等被生擒,送往朝廷。 肃宗轻信宦官鱼朝恩“言贼可灭”的进言,于是令李光弼尽快收取洛阳,但李光弼多次上表认为,叛军兵锋尚锐,应该等待时机出兵,不可轻举妄动。但朔方节度副使仆固怀恩依附鱼朝恩,也建议尽快出兵,在朝廷使者的督战下,李光弼无可奈何,只得留李抱玉守河阳,自己与仆固怀恩、鱼朝恩进攻洛阳。仆固怀恩不听李光弼军令,不在洛阳城北邙山而在平原布阵,致使大败。李抱玉听闻败讯,放弃河阳,李光弼也退守闻喜。 史思明虽然获胜,却被其子史朝义杀死,唐军也因此得以休整,肃宗将邙山之败归罪在仆固怀恩身上,于是优诏征李光弼入朝。李光弼进京后,抗表请罪,被肃宗赦免,因他多次辞让太尉,故朝廷重授李光弼为开府仪同三司、侍中、河南尹、行营节度使,后再拜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统率河南、淮南、江南、浙江等八道行营节度,出镇临淮,进攻史朝义军。 监军使以台州人袁晁,领导的浙东义军势大,李光弼兵少,请他退保润州以避叛军锋芒,李光弼说:“朝廷安危系于我一身,现在敌人虽强,但不知道我的兵力多少,如果我出其不意,敌人自当退走。”径直前往泗州,旋即先克许州,活捉史朝义部将李春,再入徐州。当时,大将田神功平定刘展之乱后,滞留在淮南不前,尚衡、殷仲卿等在兖、郓两州相互攻击,来瑱不听朝廷诏令,坚持留在襄阳。朝廷深感忧虑,等到李光弼到了许州后,史朝义退走,田神功急忙返回河南,尚衡、殷仲卿、来瑱等都畏惧李光弼的威名,相继入朝觐见。 李光弼进封为临淮郡王,旋即派兵收复许州,斩得叛军首级一千余级,擒获叛将二十二人。史朝义分兵进攻宋州,易州遂城府左果毅刘昌率军坚守,李光弼领军救援,将其击退。李光弼又派部将张伯仪等率领各军,向袁晁义军发起攻势,唐军在衢州击败义军。江南人方清在歙州率饥民起义,朝廷命李光弼分兵讨伐。 史朝义走投无路,自杀身亡,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平息,李光弼自始至终参加指挥大军,一直是唐军平叛主将之一,发挥了出色的军事才能,指挥唐军歼灭叛军有生力量,为平息内乱立了头功,《新唐书》称赞李光弼在平息安史之乱中,“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官军再次击败袁晁义军,经十余次交战,唐军最终击败义军,俘获袁晁,其弟袁瑛率军突围,不久后亦被困死于宁海紫溪洞中。此后,代宗下诏增李光弼实封食邑至二千户,授其一子为三品官,又赐铁券,“名藏太庙”,绘像于凌烟阁。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功劳盖世,但是却遭到宦官鱼朝恩、程元振的嫉妒和陷害。 吐蕃在仆固怀恩的引诱下乘虚攻入关中,占领长安,代宗出逃陕州,急诏李光弼奔赴陕州行在。李光弼与程元振不和,于是拖延未去,朝廷倚仗李光弼为后援,故此也不敢加罪于他,反而多次派使者慰问他的母亲李氏。其后,吐蕃被关内副元帅郭子仪击退,代宗任命李光弼为东都留守,以观察他的举动。李光弼以诏书未至为由推辞,率军回到徐州,想要收取江淮租赋以自用。代宗返回长安后,再遣使至徐州,对李光弼加以宣慰,同时命郭子仪将李光弼的母亲自河中送回长安居住,厚待李光弼之弟李光进,以宽慰其心。 起初,李光弼治军严整,先谋后战,能以少胜多,与郭子仪齐名,名震天下,凡是他下的命令,诸将不敢不服。后来,李光弼在徐州不敢入朝,部将田神功等人对他的敬畏态度大有变化,李光弼因而很不得志,忧郁成疾,提前派衙将孙珍向朝廷进呈遗表,自述遗志。 李光弼在徐州病逝,终年五十七岁,代宗为其辍朝三日,追赠太保,谥号武穆。不久后,李光弼的部下护送他的灵柩回到长安,代宗派鱼朝恩前往其母李氏在长安的宅邸吊恤,又命京兆尹第五琦负责监护其丧事,李光弼被安葬在三原,出葬之日,代宗命宰臣百官送葬至延平门外。 李光弼足智多谋,治军威严而有方,善于出奇制胜,以少胜多,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被誉为“自艰难已来,唯光弼行军治戎,沉毅有筹略,将帅中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