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王珪(1/2)
王远本能地想拿保温杯,却发现忘在了案几上。</p>
几众大臣都是一副沉思状,看了眼李二,继续说道:“咱们国库一年收入多少?被他们拿走多少?看看城外那些流民、乞丐,若是这些钱用在救灾,将会少多少灾民?会少死多少人?”</p>
众大臣被问的频频点头。</p>
李二问道:“这些人不但贪财,并且好吃懒做,整天游手好闲,无一技之长,但毕竟是皇室之人,若是断了俸禄,岂不让他们沿街乞讨?”</p>
该说正事了,王远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陛下,不如你从内帑中拿出一些钱财出来,成立皇商,交由这些人打理,让他们自负盈亏。”</p>
李二问道:“若是亏损了,朕的钱岂不是打水漂了?他们没赚到钱又回到以前一样?”</p>
“陛下,微臣保证能够赚钱,比如说成立商队,让他们游走各地,互通有无,还可以促进地方的发展,或者去其他国家,售卖我大唐的陶瓷、布帛、茶叶等,再将别国的特产带回来。”</p>
“还有,可以在各地开茶楼、酒楼、食肆等,不会做的,微臣负责教会他们。”</p>
此时又有人站了出来:“陛下,此事是否有与民争利之嫌?”</p>
李二没有说话,果然会有人拿这个说事。</p>
王远笑道:“不知这位大家是?”</p>
“老夫王珪、王叔玠。”</p>
“原来是王公,论辨别清浊,疾恶扬善,当朝之人,无人可比王公,小子也是佩服的紧。”</p>
王珪作为唐初四大名相之一,如何看不出来此事的好处,只是故意先站出来,堵住那些世家的嘴。</p>
“灞县男谬赞了,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耳!”</p>
这句话不只是说给王远听的,更是说给那些大臣们听的。</p>
王远点点头,心中给王珪点了个赞,历史上对王珪的评价非常高,虽然姓王却不是太原王氏的人,传言是乌丸族人。</p>
“王公,这怎么能说是与民争利呢?为了减轻朝廷的负担,由圣上自己出资,让他们从商,总比把他们杀了好吧?若是他们觉得从商低贱,那可以让成立皇庄让他们管理,研究高产农作物或者高效农具等,这也是可以的。”</p>
“要说与民争利,圣上哪里与民争利了?只不过给了那些人一条活路罢了。王公,在座的各位大臣有几个家中没有从商的?作为谏议太夫,谏言献策、补阙拾遗、规谏讽谕 ,不能只盯着圣上吧?是否对朝中大臣也该风闻奏事?”</p>
这招简直太狠了,有些大臣已经瑟瑟发抖,有些愤恨地看着王远,看来这些人不是家中有从商的就是在外风评不好的。</p>
李二心中甚是舒服,知道该开口了,摆摆手说道:“两位爱卿此事到此为止。诸贤卿,只有君臣相得,天下才能太平。汉高祖以武功取天下,能够传国久远,就是因任用贤臣之故。我虽然不算圣明,也希望你们能直言劝谏,使天下安定。”</p>
王珪进言道:“陛下若能广开言路,纳取谏言,臣必竭尽心力。”</p>
李二说道:“好!从今之后,所有谏官亦可上朝议政!”</p>
“陛下圣明!”众臣高呼。</p>
一些大臣简直恨死了这两个姓王的,而一些人却心中高兴,这说明一些七八品的小官也可以上朝议政了。</p>
他们不知道的是,王远和王珪是故意一唱一和的,在王远夸赞王珪之时,王珪就明白了,王远对他并无敌意,而王珪也想提高谏臣地位,所以互相配合,演了这么一出。</p>
既然得了好处,王珪便开口说道:“陛下,微臣没有异议!”</p>
李二:“好!灞县子,你继续说。”</p>
王珪向王远点头示好,退了下去。</p>
王远说道:“陛下,正好微臣那里新开的茶楼和食肆今日开业,退朝之后陛下和各位大家若是无事可以过去尝尝。”</p>
李二怒道:“住口!朝堂之上岂是说这种事的地方?”</p>
打广告打到朝堂上了,古往今来这绝对是第一人。</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