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千秋亭(1/1)
加上关羽与褚燕有分宫支援,在黄忠的指挥下敌兵根本上不了城门楼。 韩当这边压力也不大,褚燕都亲自来援,与关羽一样,他们也打了一次反冲锋。 高邑城与千秋亭之间的道路上,形成了奇特的一幕,高顺领着官兵追着千秋亭的援兵,赵云带着部曲追着张白骑跑,一前一后总共四支军队。 程普没有在千秋亭取得较好的战果,仅仅是烧毁了一些粮草,没能完成赵云的任务,所以也一直没有离开,仍然在不停的袭扰千秋亭的黄巾军。 此时见一队黄巾军狼狈的退入千秋亭,眼见也没有继续袭扰的意义,正打算回撤时,又见高顺带领官军杀到了千秋亭,顿时又恢复了希望,果断与高顺一同攻击千秋亭。 而赵云也追上了张白骑,经过几番厮杀后,张白骑还是逃入千秋亭中,赵云与高顺等人汇合后,眼看天色将亮,只能整军退回高邑。 此战黄巾军损失不小,南营被赵云击溃,千秋亭存粮被烧毁四分之一,全军在千秋亭整军之后,仅剩下一万五千余人,伤亡逃散的近五千人,军心涣散士气低落,张白骑只能将部队带回中岩山。 荡寇营方面也损失不小,全营五千兵力,伤亡七百之数,县卒与自愿护城的青壮有八百多伤亡。 随后郡国府送来了人员与物资补充,又给赵云带来了喜讯,公孙青为赵云顺利产下长女赵瑶,可惜赵云无法归家。 虽然高邑城已然解围,可张白骑还在中岩山,他手上还有一万五千人,时刻准备着反攻高邑。 由于汉廷仍然是没有派大军来冀州,而荡寇都尉赵云又被迁至高邑,安平国已然陷落至黄巾军手上,巨鹿郡治所廮陶县又遭遇张角大军围攻,形势非常严峻。 一旦廮陶城也陷落,那冀州中部便会成为黄巾军的重要据点,除了渤海郡以外,冀州其他郡国都会成为黄巾军的攻击选择。 所当其冲的,便是常山、赵国、魏郡,这三地一旦被黄巾军所占,那张角将直逼司隶河内郡,到时洛阳危矣! 赵云为了改变局势,决定动用飞龙山的粮食,以此瓦解中岩山上的张白骑,据了解张白骑等人陷入粮食困境。 高邑城荡寇都尉府议事大厅,此处原本是冀州刺史府,自从赵云升任都尉后,就被允许入驻此府院。 此时所有荡寇营副军侯以上级别的,皆被赵云招来商议,赵云扫视了一圈说道“而今朝廷下达了诏令,允许荡寇营继续扩充兵力,坚守高邑城,阻止蛾贼进入常山复地。安平国已然陷落,廮陶县也受到了围攻,廮陶一旦被攻占,那巨鹿也就彻底沦陷。我们距离廮陶也就一天的路程,可惜我们被张白骑牵制,我们无法支援廮陶,只能看着巨鹿太守郭典苦苦支撑!” 沮授听罢说道“主公是想动用飞龙山的粮食,而今朝廷有诏令,我们荡寇营不单是常山的荡寇营,我们已经属于州衙辖制,并受朝廷直接指挥,有征扩兵员之权,动用一些私有储粮,倒是有几分理由,不过不可随意放出,还是要仔细谋划才是!” 审配也继续说道“都尉是不是想着,用粮食吸引黄巾军下山,从而招募一些加入荡寇营,以至达到一举两得,这对上对下都有理由,还能瓦解张白骑所部!” 赵云点了点头说道“我确实是就这样想的,诸位以为如何?” 沮授稍稍思索后说道“主公!属下以为可以先运五万石过来,但是别放在高邑,而是放在元氏县。然后在元氏县放出消息,若是黄巾军力士愿意下山投降官军,每人可以得到粮食五石,另有钱银一贯做为安家之用!” 审配接下话说道“上回查抄了陈智的宅院,仍然有十万贯没被朝廷收走,倒是可以拿来利用,反正那也是用于扩军,等来招募黄巾军力士,更是一举两得,字面上的奏书我与公与处理好就是了!” 审配顿了顿又说道“不过!公与将粮食存放在元氏城,恐怕是另有深意吧!待粮食在元氏城被张白骑所知,我们在将粮食运至高邑,引张白骑下山抢粮,然后我们设下伏击,一举击溃张白骑所部!” 赵云笑了笑说道“不瞒两位先生,赵云也正是如此想法,不知两位认为不可行!” 沮授点头说道“可行是可行,但是要将黄巾力士收入军中,可是十分的冒险!” 赵云摆了摆手说道“流民加入黄巾军,无非就是求一活路,我相信他们,只要我们一视同仁,他们便不会反复无常!” 其实赵云心里早就有了计较,荡寇军中有一人,对于管理统率流民,有着天生的特殊能力,此便是别将褚燕,后世历史上的黑山军首领,其挥下黑山军部众达到百万之数。 很难想象瘦小的褚燕,能够掌控百万流民,黑山军与黄巾军相似,皆是以为流民,基本上是一人造反,全家追随的状态。 褚燕几年间辗转常山周边数郡,并且也攻打过廮陶,最后在公元188年左右,被汉廷招安,褚燕被封为平难中郎将,之后参加了讨董联盟,最后在建安年间,又率几十万投降曹操,被曹操封为平北将军,安国亭侯驻守邺城。 褚燕对于流民的掌控能力,在三国绝对无人可及,赵云当然是要量才而用。 随后赵云派人运来了五万石粮食,在元氏县公开招募黄巾军力士,下山投军者每人可领五石粮及一贯钱。 消息很快就传了出去,陆陆续续有黄巾军力士下山投军,很快就引起了张白骑的注意,十几天就有上千人偷偷下山。 张白骑也开始派人调查粮食之事,同时也设下了多处关卡,阻止黄巾军力士下山,并且向力士宣布,自己将带领他们下去抢粮。 赵云发现下山的黄巾军力士,是越来越少,他马上派程普与褚燕,前往元氏县,将剩余的四万五千石粮食,押运至高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