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暗流涌动(2/2)

其中刘香老和李魁奇去年叛出十八芝,独立扛大旗当起了一方霸主。</p>

两人的叛逃这让郑芝龙耿耿于怀。</p>

因为蝴蝶效应的缘故,原本应该被李魁奇残害的杨天生、陈衷纪活了下来,两人自从去年朝廷招安郑芝龙后一直待在台湾替郑芝龙看守那边的产业。</p>

并没有和叛逃的李魁奇相遇,躲过了一劫。</p>

如今郑芝龙手握兵权,现在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出兵剿灭这两个反骨仔了。</p>

平叛只是其一,还有一件事就是配合田尔耕开始抓海上走私。</p>

不过郑芝龙还是有些许私心,已经暗地里告知常年和自己合作的商贾最近避避风头,所有的船不要出海。</p>

冬季出海的商船不是很多,郑芝龙在整顿军备。</p>

田尔耕也在调兵遣将,将南直隶的锦衣卫都朝着江浙、福建一带调动。</p>

</p>

只等春节过后,阳春三月新茶上市,海商走私泛滥的时候再动手。</p>

报纸经过三四月个的推广,已经覆盖大明6成的州县,当然这六成的州县也仅仅覆盖到县城。</p>

县城下面的乡镇没有覆盖到,主要原因是百姓识字率不高,加上收入也不高,2文钱一份报纸,他们可以用来买两个大馒头了。</p>

没有几个百姓愿意买报纸那玩意。</p>

对于已经覆盖到的州县,普通百姓每个月就等着在酒楼听说书人讲《射雕》的故事。</p>

一个汉人在宋末动荡的情况如何在蒙古成长,在面对蒙古铁骑欺压汉人的时候果断的选择返回大宋,报效朝廷。</p>

这是潜移默化的培养百姓的爱国情怀,在朝堂危难的时候该如何选择。</p>

一些已经读书识字的小年轻一个个都是愤青,恨宋朝朝廷不争气,甚至在一些公开的场合已经开始讨论这种话题。</p>

这种行为已经算是妄议朝政,一些当地官员还派出捕快捉拿过几个读书人。</p>

这种敏感时期锦衣卫自然是要上报京城的。</p>

朱由校对此的的回复是,放了那些学子,除非那些学子有明显煽动蛊惑百姓对抗朝廷的行为再进行抓捕。</p>

朱由校这是给百官释放一个信号,解放思想!</p>

新思想萌生,和旧观念之间早晚会发生冲突。</p>

不过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用时间去慢慢验证。</p>

报纸上关于数算、格物的题目看着周边有许多人真真实实的领到赏银。</p>

许多学子已经开始主动学习数算、物理,唯一的可惜的是他们身边的教材太少了。</p>

好在进入十二月份后报纸上会有专门一个版面,讲解以前刊登题目的演算过程。</p>

这让这些学子如获珍宝,对于数算、物理终于有了学习引路人。</p>

这种变化润物细无声,百姓没有感受到多大变化。</p>

但是那些腐儒此时已经快爆炸了,他们固步自封冥顽不灵,害怕新的文化冲击了他们现有的社会地位。</p>

报纸上关于倭岛200多年来对我大明沿海的袭扰造成的损失一经刊登,引起沿海百姓的共鸣。</p>

尤其是我大明派使者出使倭岛,54亿的赔偿金,倭岛只愿意赔偿230万两。</p>

如果说朝廷派使者出使倭岛索要赔偿金已经颠覆了大多数百姓对朝廷的认知。</p>

那么要回来230万两白银,让百姓感觉大明要崛起了。</p>

倭岛海寇骚扰大明几百年了,还真没听说哪一个皇帝能让倭岛赔钱。</p>

随后的一期报纸更是炸裂,皇帝亲自下令,将倭岛赔偿的230万两白银,全部用以招募那些曾经被倭寇袭扰幸存的百姓组成抗倭军。</p>

一旦被招募,每人安家费100两!</p>

100两是什么概念?</p>

普通的5-6口渔民之家一年的收入勉强能到15两。</p>

100两银子就是5口之家5-6年的收入,一时间沿海一带纷纷有百姓青壮报名。</p>

招募官员对于招募规则也讲的很清楚,出海作战九死一生,让想要加入抗倭军的百姓考虑清楚。</p>

一时间打退堂鼓人纷纷放弃报名,那100两的安家费说白了就是买命钱啊。</p>

不过能留下来要不是意志坚定之人,要不是穷苦渔民家里子女众多,揭不开锅的那种。</p>

报纸发现不到一个月,2万多抗倭军已经招募完成。</p>

田尔耕向郑芝龙借了几个海战经验丰富的手下在舟山一带对抗倭军进行操练。</p>

喜欢明末木匠天启落水后无敌请大家收藏:()明末木匠天启落水后无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