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晋中市(10)(1/1)
4石马寺,位于山西省昔阳县西南12公里处,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石窟艺术宝库。以下是对石马寺的详细介绍: 一、地理位置与概况 - 石马寺位于昔阳县城西南12公里的石马村境内,距大寨旅游风景区仅8公里之遥,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 该寺始建于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距今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是山西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历史沿革 - 石马寺最早名为落鹰寺,北魏石窟建成后,取名石佛寺。唐朝时,传说李世民赐赠此寺石马一对,因此易名为石马寺。 - 北宋熙宁年间,围绕石佛像建造了寺庙,经过元、明、清历代的多次扩建,规模日渐扩大,香火旺盛。 三、建筑风格与特色 - 石马寺是一座以石刻造像与寺庙建筑相结合的宗教建筑群,其悬蜗卧顶的特色建构举世无双。 - 寺内所有石刻造像均分布于三块巨石的七个崖面上,共有3个石窟、178个佛龛、1300多尊造像。佛像最大的高达5米,最小的仅有5厘米,造型优美,刻工洗炼。 - 石马寺的石刻艺术荟萃了长达600年的佛教雕刻艺术精华,尤其是北魏、北齐造像,以佛像、菩萨、力士、胁侍、供养人等为主,展现了古代石刻艺术的精品。 四、景区设施与活动 - 石马寺风景区开发面积达到445平方公里,景区内除了原有的寺庙建筑外,还新建和修复了山门、大雄宝殿、观音殿、玉皇庙、钟鼓楼、古戏台等寺庙建筑,总面积超过3000平米。 - 景区内还设有游客中心、停车场、餐厅等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便捷的游览体验。 - 景区全年开放时间为早上8点至晚上18点30分,游客可以在此尽情欣赏石窟艺术的魅力。 五、文化价值 - 石马寺的石刻艺术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还展现了古代艺术家们高超的雕刻技艺和审美追求。其艺术风格与云冈、龙门石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被中外石窟专家称为“我国石窟艺术的小家碧玉”。 - 2004年,昔阳县全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投入巨资开发石马寺,使其成为了晋冀两省周边地区的宗教朝圣地、休闲度假村、生态旅游园。 综上所述,石马寺作为一处集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的旅游胜地,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也为当地的文化旅游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5昔阳县崇教寺,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乐平镇上城街81号,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寺。以下是关于崇教寺的详细介绍: 一、历史沿革 - 崇教寺创建于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 元延佑(1314—1320年)初,有记载显示该寺有所扩建和改造。 -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寿圣寺、慈讲寺、兴善寺三寺并入昔阳崇教寺,合并后被称为“北寺”。 - 正统十二年(1447年),崇教寺进行了修缮,包括寺字、门廊、僧房和垣墙,并重塑了佛像。 - 清光绪十年(1884年),崇教寺再次进行修建,形成了现存四周蝉联的天井式院落格局。 - 抗日战争时期,崇教寺曾被日本侵略者用作马棚。 -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起,崇教寺的宗教活动终止,被昔阳县粮食局用作粮库。 - 1995年,昔阳县人民政府将崇教寺交由昔阳县佛教协会占用并管理,僧人进驻后,粮食局职工迁出。 二、建筑特色 - 崇教寺占地面积550平方米,坐北朝南,包括前后大殿、左右配殿,形成一座四合殿宇建筑。 - 四座建筑的梁架、斗拱、殿身相互衔接,融为一体,中间围成天井式院落,建筑前后檐共使用斗拱108朵。 - 崇教寺建筑的构架、斗拱、柱櫍等元代建筑构件和早期建筑做法,是研究中国元代建筑历史与建造工艺的重要实例。 - 五十年代,崇教寺曾进行过一次改造,拆去四面大殿四周外檐斗栱,改为砖式墙壁,但面向院内的四周檐部斗拱共计33朵,保存完好。 三、保护情况 - 2006年5月25日,昔阳崇教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08年5月,昔阳县文物局在崇教寺安全检查中发现,大殿西配殿地基下沉、梁架倾斜,墙体出现裂缝,部分里曳斗拱断裂。经过紧急抢修,排除了隐患。 四、旅游价值 - 崇教寺不仅是一座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更是一个融合了佛教文化和历史文化的旅游胜地。 - 游客在游览崇教寺时,可以欣赏到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 - 崇教寺所在的昔阳县还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地方文化,游客可以在游览崇教寺的同时,了解昔阳县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综上所述,昔阳县崇教寺是一座历史悠久、建筑精美、文化内涵丰富的古寺,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