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章 又是一年春(1/1)
大家瞧得心烦, 只好又聚在周大仓的屋子里。 屋子里还是那个样子,除了几本兵书,也就不在了一身衣裳,但人走了,就觉得屋子里的气息也没了。 周果叹了口气,披上斗篷下炕。 老爷子掀眼皮,“上哪去?” 周果道:“我去山里看看去,好几天没去了。” 老爷子叹气,“我跟你一块去。” 周大仓走了,他连个喝茶下棋的人都找不到,关在屋里闷得慌。 周粟道:“我也去我也去。” 周麦一把将他抓回来,“开春就要去学堂了,不能再玩了,做功课。” 周粟哀叹,“哥啊,我还没上学呢,我上了学再来做不成吗?就这么几天了,你就让我松快松快吧?” 李氏道:“就是,大过年的,还做什么功课,你就让他去吧,他也玩不了几天了。” 周麦无语,“娘,你不能在这么惯着他了,他今年都七岁了,果果那年跟我我们逃难也才八岁。” 李氏笑道:“他哪里能跟果果比,再说这不是还有一年多吗,上了学就好了,不然到时候像你们一样,一旬才休沐,多累啊!” 周果系好斗篷,摇着头出去了,得亏周粟本性好,不然要照他娘这么惯下去,怕得成废材了。 去山里转了一圈,这个时候,菌菇的存活数量已经稳定下来了,几乎只有一半的存活率,她已经很满意了,第一年种,瞎子摸象,全靠摸索,这存活率已经很高了。 老爷子也觉得不错,“按你这速度,明年这些东西就能大量出山了,在这之前你得给这些东西找好卖家,不然东西多了,没人买那也不是个事。” 周果道:“这还不容易,反正松蕈的路我已经打出来了,要是他们不要那也好办,反正几个府城我都有铺子了,到时候自己运到铺子里去卖,独一份的买卖就不信不好卖。” “羊蘑虽然晒干了不如鲜的口感好,但也差不到哪里去,不像松蕈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能接受的人还是挺多的,小花菇就更不要说了,只有晒干了那独特的香味才能出来。” 她这些东西又不愁卖,反正估计明年出山的不会太多,几个府城一分就不剩什么了。 老爷子点头,于这方面的事他不太懂,当然,也不想懂,太费心力脑子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 河里的冰慢慢的消融,荒寂的山野重新披上了绿褂。 又一年春天来了。 村里的人又开始上山下地的忙活了。 春耕播种育秧,忙的不亦乐乎。 周果更是忙的两头黑。 山里的菇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羊蘑已经由桑葚期转变到了幼菇期,为了不让这几个月的努力白费,过完年后,她就几乎在山里常住了。 小花菇她能得心应手,羊蘑就不成了。 不过,好在她有足够多的肥,想要多少有多少,这一点不不用操心的。 等到春耕还得忙地里的事,年后,家里又陆陆续续的添了十亩地,差不多都是挑的近河的,没近河的也请人挖了堰沟了,一路通过去,虽然地不多,但是足够自家吃了。 周果一天三顿顿顿三四碗都没问题。 能吃上自己种的大米饭,比在外面买的要好多了。 春耕就只能交给周谷了,她让他撒上肥来来去去耕三遍,耙三遍。 周谷虽然没有家里其他孩子那么聪明,但是有一样好,那就是踏实稳重,让干什么干什么,仔仔细细干的一丝不苟,周果交给他的这些事都办的很好。 春耕交出去,但育种这事就得她自己来了,育种得先泡种。 马骨附子雪水蚕粪,这样的方子那年试了试,抗虫又抗旱,就是抗虫的效果不是太好,今年决定改一改,加了些羊骨鹿骨,又加了两味药进去。 也不确定这样行不行,只泡了一亩地的种子。 李氏则带着吴江分过来的人手播春小麦,虽然周果喜欢吃米饭,但小麦也是不可或缺的,家里原先分到的十多亩地全用来种小麦了。 今年家里多了那么多口人,这二十多亩的粮食也不知道够不够大家吃。 等小麦水稻都播下去,这个时候村里的妇人没那么多事开始上山了。 山里的野菜羊蘑都陆陆续续的出来了,这两年羊蘑产量一年高一年低,价格也从二十多文到三十多文不等,虽然不能跟松蕈比,但一整个冬日,大家都没什么收入,这个时候能有些收入也是好的。 而且比给地主家干活要强多了。 陈氏来邀李氏,“一个春日成天都在地里忙,这不是都忙完了么,去山里转转去。” 李氏还真有些心动,但想到忙的两头黑的闺女,摇头道:“还是算了,你去吧,我得照看我们家果果,这孩子忙起来有时候连饭都不好好吃。” 周果恰巧从山里出来,闻言道:“娘,你去吧,我那边也差不多了,正好,我也跟着去山里看看。” 李氏惊讶,“你要进山??你那忙完了?” 周果道:“还没,但山里羊蘑不是应该出来了么,我去看看去。” 她山里那些羊蘑差不多半个月多左右就能收了,这些天吴江派人轮流守着,都不敢眨眼睛,生怕一场风一阵大雨,山里兔子松鼠什么的下山就给偷吃了。 李氏高兴的很,“说的是,我就说嘛,成天在那待着人都要待出病来了,还得多出去走走,走,我们一起进山,我带着吃食。” 他们如今也不需要靠着这些菌发财了,自然也就不那么着急,村里其他人都着急忙慌的上前了,她们在后面慢腾腾的收拾东西,吃食水,哪像是上山干活的,简直是上山去玩的。 周粟跟李来已经去学堂了。 周谷要看着地里,地里还有些活没做完,周杏得在家里给他做饭,还得看着许氏,怕她跑出去打人。 李氏还想让她多养养,养白些,春耕一整个忙下来,有些晒黑了。 所以跟着上山的,只有母女俩跟种完了菜的老爷子。 隔壁钱氏也把儿子送去了学堂,说是不指望他考功名,能识得几个字也好。 今年村里送孩子去学堂的大概有七八户,其中如王富贵周成这些家,赚得多那是铁定要送去的,陈氏家的两个儿子也送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