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三顺王炮轰山海关两城失守(1/1)

多尔衮轻轻一笑,笑眼一瞥:“多铎。” “末将在。” “待阿济格出击之后,你迅速带两个牛录600人、20架攻城云梯,从城墙塌陷右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上东罗城城头。” 多尔衮深知,阿济格比多铎要沉稳得多,就怕他不等“天助兵”炮灰冲击东罗城,咬住守军,就提前出击,白白损耗满洲八旗子弟宝贵的生命。 满洲八旗子弟数量本来就少,一定要少用、慎用。 攻城之战,有炮灰不用,那才是大傻子。 多铎大喜,大声领命:“末将遵令。” 多尔衮继续道:“你们攻上城头,立马冲杀向前,扩大战果。” “一鼓作气,拿下镇东门。” “谁先砍倒高第的帅旗,谁立第一功。” “末将遵令。” 多铎、阿济格齐齐领命。 多铎扭头,看向阿济格,终于笑了。 这一安排,还算公平公正;斩旗第一功,他志在必得。 多尔衮安排完,尚可喜立即策马上前,冲到乌真超哈火炮营旁边。 第十一日攻城大战,正式开始了。 看着伤痕累累、轻伤不下火线、只剩三分之一的兄弟,尚可喜猛然抽刀,冷漠着、严肃着,心如铁石! 慈不掌兵,义不掌财。 一将功成万古枯,更何况,他已经受封为大清的智顺王。 一王功臣,十万骨枯,又何妨? 尚可喜更知道,他和他手下的“天助兵”兄弟,虽然也编为八旗,叫八旗汉军。 可是,永远也摆脱不了当炮灰的命运。 除非,他们攻克山海关,攻进关内,再俘虏其他明军。 然后,他们凭八旗汉军的身份,凌驾于新俘虏的明军身上,让新俘虏的明军,每一次作战都做他们八旗汉军的炮灰。 这样,他们才有出头之日。他的兄弟们,才能活。 所以,眼前的山海关,不管攻打多久,不管死多少兄弟,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值得。 只要拿下山海关,他们就有出头之日! 只有拿下山海关,他们才有出头之日! 尚可喜猛然抽刀,厉声道:“弟兄们,今日破关,破关之后,咱们的好日子,就来了。” “一会,只准前进!不许回头!不许后退!” “否则,杀无赦!” 随即,大吼:“开炮” 一声令下,乌真超哈的红衣大炮,又开始猛烈轰击东罗城。 “轰轰轰” 无数枚开花弹,又极速砸向破裂的东罗城城墙。 “砰砰砰” 东罗城城墙,也泥沙俱下、砖石横飞、摇摇欲坠 山海关南侧的海面上,听到东罗城的炮声,耿仲明、孔有德也迅速指挥海船,将炮口对准威海城和宁海城。 “开炮” 耿仲明、孔有德各指挥20艘战舰,分别猛轰破碎的威海城和宁海城。 “轰轰轰” 无数枚开花弹,又分别砸向破碎的威海城城墙和宁海城城墙。 “轰” “轰” 突然,两股巨大的烟尘,腾地升起,比高大耸立的山海关还高。 海面上,数艘靠近岸边的海船,也迅速被巨大的烟尘湮没。船上士兵,迅速闭眼、捂住口鼻,犹咳嗽不止。 耿仲明、孔有德没想到,东罗城还没塌,威海城和宁海城竟然同时塌了!倒了! 威海城和宁海城城头,无数明军将士,瞬间随着坍塌的城墙一齐滑落,眨眼间就埋于砖石之下。 尸骨无存! “轰,继续给我轰” 轰塌了城墙,耿仲明、孔有德依旧不停手,继续开炮轰击威海城和宁海城。 一颗颗吃人的开花弹,迅速从城墙倒塌处,射进威海城和宁海城。 原先,城墙未塌陷之前,威海城和宁海城城内的大明守军,可以躲在城垛反斜面之下,躲避炮火。 如今,城墙被轰塌了。 他们,完全暴露在海船上红衣大炮的炮弹之下。 一时之间,威海城和宁海城内,明军将士被轰得四处躲避、奔逃,断肢断臂满天飞,鬼哭狼嚎声一片。 山海关副总兵杨坤大急! 大喊:“撤弟兄们,快撤” 炮火中,侥幸活下来的兄弟,立即沿着长城往后撤,撤往北翼城。 部分倒霉的兄弟,根本来不及撤,就把小命,永远丢下了。 万里长城,最末端就是山海关的宁海城。 山海关地形,北翼城、关城、南翼城、威海城、宁海城,就在一条直线上,以长城相连,一头连接山脉,一头连接大海。 威海城、宁海城被轰塌之后,只要守住南翼城,山海关关城依然无忧。 看明军蜂拥撤退,耿仲明、孔有德大喜,天佑兵所有将士大喜。 耿仲明大吼:“天佑兵的弟兄们,谁先登上关城城头,赏银千两,升佐领,杀啊” 王之下,最大的就是佐领。 如此重赏,人人争当勇夫! 在天佑兵之内,耿仲明、孔有德两位顺王,有着完全的自主权。说升谁,就升谁。说赏谁,就赏谁。说杀谁,也是一句话的事。 很快,四十艘海船,立马靠岸。 无数天佑兵将士,立马下船,抬着云梯,举着大刀,奋勇向前冲杀。 很快,便登上了宁海城和威海城,顺着长城,杀向南翼城。 通过了南翼城段长城,那就是靖边楼和望洋门,佐领大位,就到手了。 耿仲明手下,最魁梧凶悍的敢死队队长马长祥,带着30多个同宗同族的马氏族兄族弟,最先杀上宁海城。 这一次,机会来了! 立功的机会,他为马氏族兄族弟捞到了。 只要攻上城头,一辈子的荣华富贵,就到手了。 马长祥带着兄弟们,最先杀到南翼城。 胜利就在眼前,此时,他却恐惧了,害怕了。 因为,他看到,南翼城段长城上,两门巨大的红衣大炮,堵住了去路。 黑洞洞的炮口,正对准他马氏一族的兄弟们。 山海关副总兵杨坤,此时正站在大炮之后,举着火把,点燃了大炮尾座上的火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