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总有一天会有真相大白的时刻(1/1)
特别是诸葛隆中加入洪山庄之后,他了解了到冷锋的布局,更是惊叹不已。这种提前就已经在各地撒下情报网的手段,他更是第一次见到。 不过在整个时代面前,冷锋现在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就目前的天下大势来说,冷锋这样一个窝在小地方低调发展的小人物,并没有真正进入那些大人物的眼中。 或者说,就算有些人已经看到了冷锋潜力,但都是对其表现出来的商业天赋和文采天赋而惊叹。 毕竟冷锋崛起的时间太短了,而且他所占据的地盘也太小了。 区区洪山庄,只不过是一个弹丸之地。就是再怎么能赚钱,在那些手握重权的人眼中,只不过是一只正在养肥的羔羊而已。 如果他们愿意的话,随时可以将这只羔羊宰了吃肉。 现在冷锋就要面对一次最大的挑战,只要能够将这次钦差到访的事件糊弄过去,那么就会再次得到一段时间的缓冲期。 洪山庄中有很多是不能让外人看到的东西,这些东西必须妥善的处理好。 毕竟冷锋现在还不能光明正大的拒绝皇帝的钦差,而且那钦差也不是江湖人士,进入洪山庄也没有什么影响。 关于这一点,已经不像以前黄明礼来洪山庄时那样容易隐藏了、毕竟家业大了,很多东西都不再像一开始那样只是小打小闹。 船大难掉头,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而且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永远的秘密,所谓的千古之谜,那都不过是在秘密没有暴露出来之前,就已经消失了而已。 只要是存在的,总有一天会有真相大白的时刻。 洪山庄现在的这些产业,已经成了规模化,一片片的生产车间和大量的设备摆在那里,除非是瞎子,不然的话谁看不到。 好在冷锋已经了解到,钦差大人的随行人员之中,半没有相关工匠方面的专家,这就很好糊弄了。 到时候完全可以将那些生产刀兵和枪支弹药,以及冶炼炉关闭就行,再在一些设备周围堆上一些箱子和其他成品。如果钦差大人要看的话,先象征性的带他看看酿酒和香皂的生产。 毕竟这两样东西,才是外人最为熟悉的。 现在冷锋已经不仅仅是通过蒸馏的方法来生产白了,自己也建立起了一整套的白酒酿造基地。他现在还真的不缺少酿酒用的粮食,特别是今年他自己这边的收成,已经有了很大一部的剩余。 除了白酒之外,他还建立了果酒和红酒的生产作坊。 这个时代之所以没有这两种酒,或者说已经有了这两种酒,但是存量和流通非常少。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交通和存放的容器都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 其实在这个地广人稀少的时代,各种样的天然野果子还是很多。这些野果子吃起来的口感也许不会多好,但是用来酿酒却没有什么问题。 除了酿酒技术之外,就是因为这种野果子没有被人看在眼里,而且由于交通的原因,采摘和运输的难度也很大。这就导致了很少有人会去收集,也没有去贩卖这些野果子。 至于容器,在这个时代,存放酒水的容器几乎都是陶器。如果讲究些的,也会用瓷器来存在。但是无论是陶器还是瓷器,它们的缺点都太过明显了,就是特别易碎。 而且这两种容器都不是存放果酒的好材料,除了笨重和易碎之外,还有就是保质期太短了。 最好的容器还是玻璃制品,相对于陶器和瓷器来说,玻璃制品更加轻便结实,而且还能延长保质期。 冷锋现在让人在河岸边修建的那些工坊之中,就有很多生产这种玻璃瓶的。 前一段时间,经过工业部门的那些人不断的试制改良之后,终于按照冷锋的要求将各种型号的玻璃瓶子生产出来了。 只要瓶子的问题的解决了,不仅仅是果酒,就是白酒的生产也会来一次飞跃式的进步。 而且玻璃制品可不仅仅是瓶子,还有很多方面也会用到,这对于冷锋来说又是一项很赚钱的生意。 并且由此衍生的还有很多可以上马的生意,比如说香水等珍贵物品。 这些东西不仅仅可以在自己这边大卖,还可以着手谋划远洋贸易的事。那才是真正的暴利,而且也一种文化和商品输入,为以后进军海外提前做好准备。 冷锋真正的目标从来不是内地,无论他自己是否自立门户,还是依附朝廷,在他的计划之中最终的目的都是远征海外。 作为一个从现代社会过来的华夏人,他要让那些世界列强都臣服在自己的脚下。如果有可能,他不介意让这个世界上每一片土地都插上属于自己的旗帜。 当然,冷锋这个理想从来没有向其他人讲述过。 在冷锋的安排之下,七天过后,洪山庄的一些秘密生产车间停产了。从外面看这些车间之中都堆放着一些原材料,还有洪山庄的那些热销产品。 别说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门外汉,就是这方面的专家到了这里,他们都看不出来其中到底有什么。 当然,冷锋所做的也只是表面上的障眼法而已,里面的任何设施都没有动过。毕竟他只需要将钦差大臣一行人糊弄过去就行,而且他也知道,钦差大臣参观洪山庄并不是最主的目的,他的目标应该就是自己本人。 而且这里是洪山庄,属于他的地盘,就是钦差大臣到了这里,也要听从他的安排。 毕竟洪山庄的传言可不是摆设,如果发生点什么意外,也是有可能的。所以,就算是再牛逼的人物,也不愿意轻易进入洪山庄。 在这七天之中,冷锋除了坐镇指挥之外,也没有再外出过。由于天气已经开始转冷,农业方面已经没有了可以操作的事项,反季节种植现在还没有这种条件,这要等到明年看情况能不能搞一搞。 工业方面正好趁这个机会进行一番休整和总结,那些工匠也可以集中到一起,进入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