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6章 定国归心(1/1)
如果说打败孔有德这样的二五仔缺乏技术含量,那么能够击败并且击毙大清的王爷则让李定国的声望使天下震动! 孔有德的失败,让清廷开始重视李定国这支武装,,不久就派出了努尔哈赤之孙、和硕敬谨亲王尼堪带领十万满汉联军袭来,,清廷的打算很简单, 就是要集中精锐,一鼓作气扫平西南,一战定乾坤! 敌方来势汹汹,虽然李定国部有特种部队象兵助阵,,可当时的清军有个优点,那就是特别善于总结失败的经验, 孔有德被象兵打的溃不成军的悲剧让他们长了心眼,提前做足了功课对付大象。 当李定国再拿出特种部队象兵出击的时候,就有点不灵验了! 清兵利用锣鼓声,浓烟,使大象受惊不听指挥,,致使李定国的进攻受挫,进而面对清兵的进攻损兵折将! 敌方大军压境,,特种部队象兵也不再好使,首战失利,军心浮动。 就在这样的不利条件下! 面对骄横,胜券在握的清兵,李定国连夜重新制定了围歼计划,第二天交战时明军便佯装不敌败退。 尼堪昨天刚刚大胜,丝毫不怀疑有诈,为了痛打落水狗,更为了赚更多的军功,他亲率5千精锐一马当先,追击所谓的明军败军,发誓要活捉李定国! 眼见这伙清兵与主力相隔越来越远,并且顺利进入了李定国给他设定的包围圈! 李定国突然率领明军四处杀出,将尼堪团团包围! 尼堪继承人努尔哈赤子孙家的优良基因,非常勇猛!甚至在绝境都拒绝突围杀出一条血路,而是认为以自己带领的八旗的勇士战力,可以击溃这些明军! 甚至大喊“击贼无退,吾为宗室,退,何面目归乎?”他在明军阵中左冲右突,试图击穿这股明军, 没想到这些明军也悍不畏死,疯狂的缩小着包围圈,就这样尼堪的人马阵型被明军逐渐压缩,濒临绝境! 他是要脸面的人,,要了脸面,那就没办法顾及小命,, 明军看尼堪的穿着,还有那么多人护卫着,明白这是围住了一个大人物,在李定国的重金激励下无不奋勇向前, 尼堪身边的亲卫奴才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战死,最后连他他本人也被明军几箭射死,, 此战,明军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因为他们围歼的这五千人是清一色的满人,, 围杀的清军三品以上参将就有十几人,,尼堪的亲军更是遭到团灭,尼堪本人没能幸免! 满人加上男女老幼都凑不出十万人,,这五千人可以说让刚刚进驻北京的满人家家披麻戴孝,,, 这是大清自入关以来,,经历的最高级别阵亡,最惨痛的失败,让满清震惊不已! 如果再经历同样的损失,那满清就不得不退出北京了,, 战况严峻的时候,, 顺治帝甚至突发奇想,有了放弃西南七省与南明平分天下讲和的打算,, 史料记载:清廷闻讯,“号天大恸”,“朝野震荡,人心浮动”,哀叹“自国家开创以来,未有如今日之挫辱者也”。 然而时间回到1635年,此时的李定国还在武英殿打酱油,, 而此时的尼堪还在辽东愉快的玩土,他还只是个十岁的孩子,距离被李定国吊打嗝屁还有十七年时间,, 而孔有德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本应该还能当十七年的太平王爷才会被李定国逼死,, 可现在,, 孔有德刚刚星夜被押送到明朝京城,就进了刑部的大牢,,再不能如历史上那般享受满清给他的荣华富贵,以及今后带兵纵横天下,, 由于孔有德大清王爷的身份,,又是陛下点名道姓要抓的叛徒二五仔, 因此对于孔有德这个泼天的富贵,郑芝虎兄弟不敢大意,, 自己的大哥已经在南直隶混的风生水起,,自己这哥俩还得在朝鲜庆尚道扮演海匪吹海风,, 能不能露脸富贵一把就看这次了,, 因此俩兄弟不仅亲自押运,捆绑孔有德用的还是牛皮筋,,甚至为了怕他逃跑,还专门断了他脚筋! 押送孔有德的队伍,他们提早从朝鲜出发,,但是由于海上遇到风浪因此又返回黄海港口躲避了几天,, 因此郑芝虎这一行人比押送李定国的人马还晚了一天才到达,, 孔有德多受了几天罪,,,终于到了刑部,离开了那俩魔王,, 暗无天日的牢房里,,孔有德感觉就像做了一场梦,,前几天还是大清赫赫有名的王爷,如今就像被拖死狗一样拖进了刑部大牢。 而随着刑部的奏折送进宫里,朱小峰也得知了孔有德被缉拿回京的事情! "哈哈,这二五仔终于被抓了回来,这历史真是有趣啊,,真是天意!"朱小峰看着汇报,再看看下面的李定国感慨的说道。 李定国被抓回京在武英殿跪着,,而历史上被李定国逼的自尽的二五仔孔有德也在京城刑部的大牢里蹲苦窑进修! 自己可以说是极大的改变了历史,, "正化,传旨,,原皮岛游击总兵孔有德背叛大明,临阵投降鞑子!罪大恶极!明日在京城凌迟处死明正典刑!" 朱小峰直接勾决了刑部送来的孔有德的名字! 随着朱小峰的决定,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二五仔孔有德生命就走到了尽头,, 而在下面跪着的李定国则是心里暗暗心惊! 心想:这流程不对啊,,俘虏以后,不是应该被带到皇帝这接受劝降吗? 怎么都是被俘虏,,自己则被皇帝好声好气的商量着让自己投降为其所用,,还给自己这么长的时间做激烈的思想斗争,,甚至还赏赐了酒食,, 而这什么孔有德,,陛下就看了一眼直接就决定明天凌迟处死! 这待遇,,真的是天差地别,, 李定国满眼的不可思议,无比懵逼。 因为两年前知道闯王被抓后被大明皇帝善待的事情,, 他们去朝鲜也很大程度是因为张献忠给闯王面子,, 因此李定国还以为大明皇帝一向都是这个操作,,而处决这个什么孔有德却毫不拖泥带水,,整个凌迟出来,,这皇帝连眼皮子都不抬一下,, 一下子让李定国暗暗庆幸,幸亏这皇帝看中自己,给足了自己耐心与面子,如果自己倒霉,估计就像那孔有德一样,第一天进刑部大牢,第二天就可以凌迟嗝屁了! 毕竟李定国今年才十五岁,,少年人好歹还是分的清的!这皇帝看来是真看重咱! 陕西爷们最看重脸面,人家皇帝是真的给咱面子,咱得识好歹! 李定国不再犹豫,说不定这皇帝改变主意就麻烦了! "皇帝,如果你能保证我义父与我几个兄弟的安全,我愿意为朝廷效力,不过我今后不会跟我义父的部众作战!"李定国说道! "呵呵,你觉得你有跟我讨价还价的资格吗? 不过张献忠,朕会考虑放他一条生路,你的几个兄弟,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朕已经提前通知祖大寿尽量生俘他们! 要不然,你以为你有几条命可以活着见到朕? 明天朕就会下谕旨派人带到朝鲜,让他们尽全力放张献忠一马!不过刀剑无眼,朕不敢百分百保证他的安全, 比如那张献忠执意要自尽,朕怎么拦着?如果他识趣投降, 朕会给他点银子,让他做个富家翁过余生! 你还有什么顾虑说出来!过了今晚,再提要求可能就不好使了!"朱小峰笑着说道。 "我没有要求了,罪民李定国叩见皇帝,,"说罢,李定国双手托地叩头拜服! "哈哈哈哈,好好好!朕今晚得到小尉迟,,实乃今年最高兴的事情! 来人!设宴!朕要好好跟李定国喝几杯!"朱小峰高兴的说道。 李定国虽然年纪小,可是已经有五年的造反工作经验,长期的刀头舔血,使得他也经常饮酒,, 这一夜,,皇帝给他亲自倒酒,听他讲自己家乡的情况,,这几年的经历,,直到后半夜酒宴才结束! 朱小峰被个小娃娃灌得头晕眼花,,急忙让李洪端来几杯茶,, 虽然李定国沉沉睡去,,可朱小峰却是毫无睡意,,, 他在思考李定国下一步的安排,,这个少年,,如今是初露锋芒,,距离名动天下还有十几年时间,, 可朱小峰却能知道他的结局,甚至他身死的时间,, 朱小峰感慨自己这个熟知历史的外挂太过厉害,,往往能够抢占先机, 这样的人物在历史上大展拳脚,朱小峰更希望自己让他发挥更大的价值!起码得比历史上的结局好一些。 朱小峰看着李定国想着历史上他的结局: 两蹶名王后,李定国名声大震如日中天,,可这让同是张献忠义子的孙可望大为恼火,, 孙可望是四大义子之首,又是南明的武装最高话事人,, 可现在却出了李定国抢了自己风头。 再加上两人由于长期见解不同,,,最终亲密无间的兄弟兵戎相见,,两败俱伤,让鞑子占了天大的便宜! 1657年八月,驻扎在贵州贵阳的孙可望亲率十万大军向驻于云南的李定国部发动进攻。 当时李定国、刘文秀仅仅只有三万多人,双方人数相差悬殊,可足智多谋的李定国遂采用自己擅长的诱敌深入之计,在云南曲靖附近的交水河畔设伏, 交战不久,由于李定国是得到了南明皇帝保驾的血书,而孙可望却倒行逆施,失去了人心,,因此孙可望手下纷纷看清形势,临阵倒戈,, 就这样孙可望的十万大军土崩瓦解,, 孙可望见眼大势已去,不敢恋战,拔马便逃,仅仅带着带着几十人离开。 孙可望兵败后,一路听着所到之处对李定国的夸赞,内心完全失衡,, 他孙可望本是人人敬仰的南明王爷,,排场比皇帝都要大,甚至皇帝也得看他眼色行事,南明朝廷众人更是唯他马首是瞻,,可如今却成了丧家之犬! 他越想越气,,最后竟然决定投降满清。 他尽吐永历朝虚实,由于孙可望的投降,南明西南军情全部被清军所掌握。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再加上洪承畴的运筹帷幄,清兵如虎添翼,使曾经强盛一时的南明武装最终如昙花一现般没落。 接下来惨烈的磨盘山战役过后,李定国部虽然给清军沉重打击,,可最终溃败,,此战造成最坏的影响是永历帝被迫逃入缅甸,和李定国失去联系。 李定国一面在滇缅边境继续坚持抗清,一面派人到缅甸境内苦苦寻找永历帝的消息。 这时,屋漏偏逢连夜雨,由于边境斗争条件非常艰苦,经常缺吃少穿。 很多部下过惯了好日子,再也吃不了苦,为了荣华富贵先后降清,但李定国的抗清意志始终没有动摇过! 要知道这时候他的大哥,坚持抗清的孙可望,也已经投降了清朝,去享受荣华富贵,, 两年后,平西王吴三桂统率十万汉军攻入缅甸。二月,缅王为了自身安全,将南明永历帝及其亲属交给了吴三桂。 四月,永历帝在昆明被吴三桂亲手用弓弦勒死,大明宗室再没有一个拿的出手,上的了台面的藩王继续领导斗争,,因此南明王朝至此灭亡。 1662年六月,李定国正逢四十二岁生日,由于长期四处转战,积劳成疾,病情日益恶化,他这个生日过得已经无比费劲,他自己也感慨能否活到下一个生日到来。 而一件噩耗的传来,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直到生日第二天,,他才知道永历帝于四月初八被吴三桂绞杀的消息。 李定国听到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他亲自主持皇帝的发丧仪式,并让全军将士穿白衣纪念, 史载:李定国披发徒跣,号诵呛地,两目皆血泪,大哭道:“我对不起大明,也对不起皇帝,我该怎么面对天下。" 没过几天李定国病情急转直下,最终死于勐腊,临终前还嘱咐儿子及部下:“宁可死到荒郊野外,也不可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