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九章 风气(1/1)
有时候,杨振真的很想问问祖克勇,在崇祯四年冬大凌河城被鞑子大军围困的那些日子里,他们在大凌河城里究竟经历了什么。 特别是,他们跟着祖大寿投降了黄台吉之后,在黄台吉的大营里那几天,究竟经历了什么。 可是他一次次话到嘴边,又一次次自己咽了回去。 这些东西,在眼下的辽东军中,几乎就是一个禁忌话题。 本来知道的人也不多,其中多多少少知道一些情况的外人就更少了。 而且,事情已经过去了七八年了,连崇祯皇帝都不追究了,自己再去追问这个话题,岂不是有点不合时宜?! 自己要是把话挑开了说,且不说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回答吧,至少从此以后,他与祖大寿以及当年跟着祖大寿一起在大凌河城投降鞑子首领黄台吉的那些祖家军将领们之间,就算是彻底撕破脸了。 这可不是现在的杨振想看到的结果。 且说杨振一边想着这些陈谷子烂芝麻的旧事,一边看着祖克勇讲述从松山到杏山,再从杏山到锦州一路的所见所闻。 等到祖克勇讲完这些,杨振的小室内一片安静,杨振没什么可问的,也没什么想问的,所以没有说话。 这个时候,徐昌永突然打破了寂静,对祖克勇说道:“祖兄弟!杏山、塔山一带,既然已经没有了鞑子军队的踪影,锦州与宁远之间道路已经畅通,那么,大帅那边可有军令传来?咱们救援松山城的事情已了,下一步咱们是回宁远呢,还是就近直接去锦州?!” 祖克勇与徐昌永所部原来都是跟着祖大寿驻守锦州城的,现在鞑子已经撤军,锦州与宁远之间的驿路已通,按理祖大寿是要率军继续回到锦州坐镇的。 这样一来的话,祖克勇与徐昌永两人只要不是继续被留在杨振的先遣营里,那就十有八九得回锦州城了。 若是下一步去锦州,那么松山距离锦州很近,他们就没有必要南下宁远来回折腾了,直接去锦州即可。 “这个——你带的蒙古兵和我带的大帅中军,今后到底是去是留,何去何从,现在还不好说!咱们且先在松山城里,等候大帅的命令吧!” 祖克勇自己的心里,一时也说不清楚自己到底是愿意回到祖大帅的军中,还是愿意留在杨振的先遣营里。 这一次杏山和锦州之行,让他再一次深深感到,杨振的先遣营与祖大帅麾下各部军队之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同。 他在杨振身上看到的那种坦荡无私、无所畏惧的品质,不管是在杏山的祖泽远那里,还是在锦州的祖大弼那里,都看不到一丝一毫。 特别是,他在杨振先遣营里感受到的那种蓬勃向上、奋发有为的气氛,也是他从军这么多年以来,从没有在其他军队里遇见过的新东西。 先遣营成立的时间不长,但是就在这短短的时间内,经过了几场同生死、共富贵的战斗之后,已然初步形成了一个先遣营特有的东西。 这个特有的东西,可以说是先遣营的性格或者个性,也可以说是先遣营的风气或者作风。 总之,与眼下在辽东的其他军队比较起来,杨振的先遣营是那么的不同。 什么一切行动听指挥了,什么一切缴获都归公了,什么誓同生死共富贵了,以及杨振指挥作战时不拘一格的那些打法,都让祖克勇眼界为之一开。 这些东西让他十分留恋,若是他自己可以自主选择,他的内心深处,其实是愿意留下来的。 这一次,他去杏山和锦州方向哨探,既然入了城,当然也就询问了祖泽远和祖大弼对于自己下一步去向的意见。 祖泽远听了他介绍的杨振和先遣营情况之后,力主他继续留在先遣营里。 但是,让他留下的职责,不是为了团结抗清,而是要让他随时随地监控杨振,监视先遣营这支新出现的力量。 如今,祖泽远已经写了书信,把这个意见发往宁远请祖大帅定夺去了。 考虑到祖泽远在祖大寿心中的重要地位,祖泽远的这个意见,几乎一定会被祖大寿所接受。 对此,祖克勇的心里也说不上来到底是喜,还是悲,是该接受,还是该反对。 至于祖大弼,初听了祖克勇的询问之后,是主张他回锦州的。 可是在听了祖克勇介绍的祖泽远的意见之后,祖大弼立刻改变了主意,也主张祖克勇留在杨振的身边,以备将来祖家军不时之需。 然而这一切,却都让祖克勇的内心变得十分纠结。 从他的本心来讲,他并不反对继续留在先遣营。 可是他想留下来的原因,是想与杨振,与先遣营的众兄弟们一起干一番事业,而不是去做一颗被祖家军安插在先遣营里随时反水的棋子。 但是,作为祖家的旁支小宗子弟,他在祖大寿以及祖家大宗嫡系子弟面前,并没有多少自主权。 特别是在祖泽远面前,他根本没有什么发言权,两个人与其说是宗族兄弟的关系,不如说是主仆关系更近似一点。 所以,当他从锦州城回到松山城的时候,他的情绪异常的低落。 当徐昌永问他自己们的下一步去向时,他一时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了。 他虽然已经大体知道了自己的下一步去向了,但此时此刻他宁肯离开先遣营,也不愿意充当那种不光彩的角色。 几个人在杨振房间里的谈话,没过多久就结束了。 祖克勇既然回来了,先遣营各队人马再次凑齐。 这段时间,大家都需要在松山城里等待宁远的命令,虽然没有了作战任务,但也不可能干闲着。 所以,杨振干脆动员了祖克勇、徐昌永两部人马,与张得贵、李禄、张臣等所部人马一起,到了南城和西城的城内外、废墟里,去搜集鞑子射进城上和城下的铁弹丸。 这些铁弹丸,要集中供给王氏父子负责的制铁所,让他们打造先遣营继续的武器装备。 首先,这些铁料要用来打造火枪队需要的刺刀。 杨振照着后世汉阳造单兵步枪刺刀的样式,简单画了一张草图,交给了王守堂父子,让他们照样打造。 其次,这些铁料要用来改造先遣营剩下的二百杆普通火绳枪。 现在这批火绳枪暂时用不上,因为杨振的先遣营里没有那么多火枪手。 但是他先遣营的人手不可能一直就这么点,将来肯定是要扩大规模的,即便一时养活不了上万人马,起码扩编到两三千人马还是很有希望的。 在杨振的设想之中,只要他能够在松山城立足,成为这个城池的主将,他就要立刻派人前往登莱、山东、河北甚至江淮一带去招兵。 他身边的严省三,出身沧州,郭小武出身登莱,将来都可以把他们派回他们自己的老家去,给自己招来一批兵员。 虽然这些兵员现在八字连一撇也没有,但他必须趁着现在安闲的时间尽快做好准备。 再者,这些铁料还要用来大批量地铸造铁壳木柄手榴弹的圆筒状铁壳子。 杨振把自己关于铁壳木柄手榴弹的想法,全盘告诉了王守堂父子,让他们想办法把收集来的铁料化了,直接用范铸法铸造手榴弹用的圆筒状铁壳子。 融化铁料可能稍微费点劲儿,但是用范铸法直接批量铸造圆筒状的铁壳子,可比纯手工打制铁皮壳子效率高多了。 而且范铸的生铁壳子,弹体性脆,大量装填黑火药,威力同样不容小觑。 杨振倒是希望自己有能耐制造梯恩梯炸药,那就啥也不用说了。 可惜的是,他并没有,在现有的条件下,他能够想到或者说能够做到的,也只有这些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松山城内外一片安静祥和,不仅没有鞑子的哨探出没,而且锦州和宁远方向,也同样没有人前来松山联络。 金国凤听闻自己将来很可能要继续在松山城内就地升任总兵,对于松山的城池防御自是一点也不敢松懈。 每日里都督促着麾下原来的松山守军各部,努力整修和加固之前在松山城攻防战之中被鞑子重炮击毁和打坏的城墙。 松山城外和小凌河南北两岸所有鞑子军队的营地,也被松山城内的各部人马给拆了个干干净净。 鞑子之前为了搭建营垒而砍伐的大量木材,全部落入到了松山城内各部人马的手中。 东门外的,从娘娘宫附近到小凌河北岸鞑子粮草大营,搭建营寨的木材全都归了先遣营。 南门外的鞑子大营,各种原木全都归给了之前一直守卫南门的吕品奇所部。 西门外的鞑子连营,营垒、木材,还有其他鞑子遗留下来的有用物品,自然落到守卫西门的夏成德所部手中。 而北门外的鞑子营地,自不用说,一切有用的材料,都归给了金国凤直领的人马。 至于杨振看重的废弹丸铁料,因为搜寻并不容易,而且对其他各部没用,这个倒是没人争,也没人抢,全都归给了先遣营制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