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夜谈时策惊秦王(1/1)

好书推荐:

嬴政思索了一下,再度看向乔松,示意他还有吗。 乔松顿了顿,继续道:“当然,太学如今面临拆分,届时各家学宫林立,鱼龙混杂。因此,为免出现滥竽充数之辈,浪费国府精力,儿臣以为有必要对这些人进行一定的考核。” “考核?”李斯等人咀嚼了一下这个词汇,一些敏锐的人已经从这简单的两个字背后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 “详细说说。” “此事很简单,即对于想要进入官场的学生进行考试,择优选择。” 没错,开科取士! 在炎黄大地存在了千年的终极大招,并且还在不断变化的招数,乔松要让这政策提前千年出世。 当然,乔松不会去设置什么八股这类毁人不倦的东西。他要的,是有真才实干,能实打实干事儿的人才,而不是满口之乎者也,只会摇头晃脑的酸儒。 因此对于考试的形式,乔松更加的偏向后世的做法。 即通用学识加专业学识的考核模式。 大秦治下官吏繁多,自然有不同的职位。举个例子,廷尉府的官员录取,除了为官之道的考核之外,还要加上律法的考核。 同样的,水利,工程,营造等方面也是一样的道理。 大秦此时并不像后世那样世家林立,只有诸子百家争鸣。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没有世家的掣肘,没有儒家的一家独大。但也有问题,教育程度相对太低。 可乔松目光跨越千年,早已提前准备,一早便创造纸张,印刷,兴建太学,给大秦贫瘠的文风打了一针强心剂。 如今,太学已经颇有规模,作为开科取士的开端也勉强能够应付。 嬴政作为开创两千年帝制的帝王,其眼光之长远少有人及。他麾下的大臣也同样如此,当乔松在侃侃而谈之际,他们敏锐的从他的话语中看到了一条通天坦途,一个一举解决官产用人的法子。 因此,这些人一个个屏住呼吸,生怕打扰到了乔松。 一个多时辰之后,乔松将心中的方案叙述了出来:“如此,当可缓解国府用人的压力。” 嬴政没有马上说话,而是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缓了一会儿然后将其放了下来,看向了一脸亢奋的群臣:“诸卿,此事牵扯到了国朝用人之法,干系重大,尔等如何看?” 王绾迫不及待的起身,躬身一礼开口问道:“君上,臣有一问,还请君上赐教。” “王相请讲。” “国府用人,当慎之又慎。仅凭一场考试,是否有些太过轻率?毕竟,君上所说的考试只能看到其才能,而无法看清一个人的品性。如今我大秦用人,以举荐为主,长年累月下来,自是可看清一个人的才干才学的。” 乔松微微一怔,深深的看了一眼这位丞相。 历史上的王绾才是自吕不韦罢相之后,大秦的台宫,就连负责记录的书吏都被赶了出去,并且销毁了所有的记录。 父子两人谈了什么,只有他们二人知晓。 若非戒严的章台宫位于咸阳宫之内,消息没办法传到外界,单单是这副姿态,便要让许多人感到不安了。 …… 父子二人秉烛夜谈,直到天光渐亮,乔松方才将自己心中所想大致讲了出来。 趁着赵高换蜡烛的时候,嬴政面色有些复杂的看着自己这个儿子,怎么说呢,他曾以为韩非之才,足以为一统之后的天下提供一个治国方案。可今日从这开科取士之策,以及其后续搭配的政策来看,原来答案一直就在自己的眼前。 这是一个以法为骨,以儒为表,百家兼用的宏大体系,嬴政透过他的描述看到了一个繁华,强盛,充满活力的国度。 那样的国度,或许可以被称之为世间乐土吧。 良久,嬴政叹了口气:“此乃百年之策,需徐徐图之。” “父王所言甚是。” “所以,今日之言,出自你口,入寡人之耳,不可向他人提起。否则,一旦泄露,这天下间不知多少人欲除你而后快。” “儿臣知晓轻重。” “行了,天也亮了,寡人也要休息片刻。你便先去你母亲那里吧。” 乔松起身:“儿臣告退。” 嬴政微微颔首。 待到乔松转身,走出四五步的时候,嬴政突然又抛出了一个消息。 “对了,寡人险些忘了。你的婚事,寡人已经告诉了你母亲,她对你自己擅自做主非常不满。” 乔松脚步一顿,突然拐了个弯儿回来了,躬身一礼:“父王,儿臣突然想起来,韩信大军粮草不足,还需要儿臣亲自前往前线督运。 此乃十万火急之事,片刻都耽误不得。故此,儿臣欲请命即刻离开咸阳赶赴蓟城处理此事。” 嬴政抬起了头,似笑非笑的看着他:“粮草督运,还用不着你一个封君亲自去吧。何况,寡人怎么不知道,韩信大军粮草不足?” “父王……” “你莫要求寡人,自己惹的祸,自己去处理。”嬴政回了一句,然后闭上了眼睛。 乔松的脸色顿时垮了下来,转身一步三回头的离开了章台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