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王诏飞抵秦军动(1/1)

好书推荐:

与诸子百家的商议进行得非常顺利,原因无他,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学的规模日益扩大,各种问题也随之涌现出来。由于学子们的层次参差不齐,集中在一起接受教育变得异常困难。在此背景下,各家早已私下尝试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分级教导。乔松所提出的方案恰好符合各家的期望。 值得一提的是,诸子的学宫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地点。 例如,公输家选择将学宫设立在太原郡,这主要归因于该地区拥有丰富的煤铁矿产资源,十分适宜开展各类研究活动; 至于儒家和法家,则依然坚守在咸阳。毕竟这两家主要致力于治国理政方面的学术研究,留在咸阳这个政治中心自是理所当然; 阴阳家则有另一番打算——他们计划迁往骊山,并以此地作为全新的根据地,进而与道家毗邻而居。据月神所言,骊山实乃一块风水宝地,有利于他们夜间观测天象。 墨家暂时并未有所动作,他们计划在咸阳设立一个分院后,再迁至位于楚地的自家机关城。然而,由于机关城位于楚地,因此他们仍需等待秦国后续的行动; 与此同时,农家决定迁往新设立的颍川郡。此地处于中原地区,土地肥沃,广袤无垠,非常适宜开展农牧业研究。 其余诸子百家也各有安排,纷纷在乔松这里留下了意向地点。 当然,太学依然会被保留下来,但其功能将发生转变,仅作为整个大秦最高端的学术殿堂,专门用于培养高级人才。 随着新方案的通过,秦国的文风即将迎来新一轮的扩张,能够接纳更多的学子,并培育出更多的杰出人才。 在咸阳宫乔松与诸子们经过一整天的深入探讨,终于初步确定了大致的框架。至于接下来的具体细节问题,则由乔松交予其长兄扶苏负责。扶苏将继续与诸子展开更深入的协商和讨论。 …… 太学之事虽然亦为重,但相较于大秦当前统一天下之战而言,仅能算作一段小插曲而已。燕国之举无疑将自身逼至绝境,秦王之诏令旋即以最速送抵易水大营。 传诏特使乘着机关朱雀而至,故在荆轲行刺次日正午时分,已然飞抵易水大营。 韩信与李信二人跪地聆听使者宣读诏书后,方始起身,并令人安排使者歇息。“果如韩老弟所料,此燕国竟使出如此卑劣手段。” “彼人将死,其行亦狂。燕国现今便是那将死之人,却可笑地认为仅凭此类卑鄙伎俩,即可延缓大秦铁骑之步伐,实不知不过是痴人说梦耳。”韩信神色平静地道。 “哈哈,正是如此!”李信大笑着说道:“如今,王上发雷霆之怒,这燕国的国祚也到头了。” “大秦与燕国之间的实力悬殊,燕国败局已定。然而,李将军千万不要忘记王上所下的诏令啊。”韩信看着大帐内悬挂着的舆图,语气平静地说道。 听到这话,李信不禁皱起了眉头,疑惑地问道:“嗯?有什么问题吗?” “王上命令你我二人率军攻打燕国,但却对上将军率领的大军只字未提。这意味着此次讨伐燕国,只有你我手中的十五万大军,而且不会有任何后续支援。 换句话说,你我二人将要直面整个燕国。要想成功征服这个国家,必须要仔细谋划,绝不能掉以轻心,省得阴沟里翻船。” 李信听了韩信的话,原本激昂的情绪瞬间冷却下来。他这才意识到自己之前过于激动,竟然没有考虑到这个重要的问题。他紧紧皱起眉头,开始思考接下来的战略部署。 这时,李信注意到韩信似乎并不像他这般焦急,心中一动,便开口问道:“我看韩老弟你一点儿也不着急,想必是已经有了应对之策吧。” 韩信将他那锐利的目光投向了舆图上的易水之处,他那深邃的眼神就像是穿越了这张舆图,直接看到了波涛汹涌的易水两岸那一草一木,甚至还看到了燕国驻防大营的情况。 他沉思片刻后说道:“所谓策略,无非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而已。 咸阳刺杀的消息传播开来需要一定的时间,而这段时间恰好是我们采取行动的绝佳机会。我打算派遣两万精锐士兵潜行至易水的上游,然后渡河绕到易水燕军的后方。 而我们的主力大军要摆出强行横渡易水的姿态,以此来吸引燕军的注意力,再配合伏兵给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一举突破燕军的防线!” “等渡过易水之后,大军即兵分两路,对督亢形成合围之势。这里可是蓟城的门户,更是燕国的咽喉之地,只要能顺利攻下督亢,夺取蓟城便如探囊取物。” 最后,他强调道:“这场战役的胜利关键在于速战,猛战! 一旦成功渡过易水,我军必须迅速出击,毫不犹豫地向前冲锋,一路猛打猛冲,攻城拔寨,绝不停留!只有这样,才能打乱敌人的部署,让他们无从应对。 若是能在刺杀消息传开之前,兵临蓟城之下,那么针对燕国的战争便可以结束了。” 说话间,韩信拿起了桌上的长剑,脸上的神情变得严肃而凝重。这一举动表明,韩信已经进入了战斗状态,他开始全神贯注地思考和准备接下来的战斗。 此次战役,君上并未亲临现场,这意味着韩信成为了这场灭燕之战的最高统帅。面对这样的灭国大功,如果换成其他任何人,恐怕都会激动得难以自持。然而,韩信却恰恰相反,越是面临这般重大的局面,他反而越发冷静沉着。 此刻,他的头脑异常清晰,深邃的眼眸仿佛能够洞悉整个战场的每一丝变化。 李信凝视着舆图许久,心中不禁感叹,君上选择韩信作为统帅确实有着深刻的道理。如果换作是自己,恐怕难以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准确地捕捉到讨伐燕国之战的关键要点,并迅速做出如此果敢决断。 不服高人得死啊! 于是,李信开口说道:“渡河之事,就交由我来负责吧。” “如此,那便有劳李将军了。” 李信抱拳一礼,语气铿锵的道:“事若不成, 末将愿提头来见!” 在韩信的命令下,秦军很快便抽调了两万兵马,向易水上游挺进。同时,为了防止对面的燕军发现,韩信命人继续保持整整十五万精兵的旗帜和烟灶。 而驻扎在易水北岸的燕军丝毫不知道,悬在头顶上的刀已经悄然落下。 …… 咸阳…… 从章台宫回来之后,乔松便再次投身于针对昌平君芈启的计划。芈颠被乔松劈头盖脸的训斥了一顿,一张老脸可谓是丢尽了。回到家,他却不敢有丝毫迟疑,搜空了脑袋将楚系中与芈启走的比较近的人名单列了出来。 本打算尽快交给乔松,却不料乔松因燕使一事前往了宫中,被秦王留了下来。 所以,得知乔松从宫中回来了,芈颠便火急火燎地朝着乔松府上狂奔而来。 他来的时候,乔松正在半夏与南星地侍奉下换下厚重的朝服。听闻芈颠来访,乔松只是顺口吩咐了一句让他稍等片刻。 于是,芈颠怀揣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焦急难耐地等待着乔松的到来。 终于等到乔松出现的那一刻,芈颠慌忙起身向其行礼。 “罢了,名单可曾带来?” “回禀君上,已在此处。”芈颠急忙从袖口中取出一份名单,恭敬地递给乔松,并补充说道:“这其中有一部分人,臣尚不能完全确定,已经特意标注出来了。” “无妨,正所谓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只要先将芈启拿下,再处置几个关键人物,其他人自然就会知道如何抉择了。” “君上英明。” 这时,乔松却皱起了眉头,这昌文君也未免有些太废物了,他都把芈启弄下去好几年了,怎么朝中的楚系竟然还有这么多芈启的朋党? “名单就留在本君这里了。芈启一事,你便不需多管了。” 芈颠动了动嘴唇:“既如此,臣告退。” 乔松嗯了一声,没有将他留下来的意思。 看来,这楚系新的首领不能再让昌文君担任了,此人才学不足,难以统领楚系,要重新选一个人了。 李斯出身楚地,年龄地位也可,倒是合适。只是,李斯乃是父王近臣,未必会接下这个烫手山芋啊。 那么萧何? 想了想,乔松又否定了这个决定。萧何太年轻了,而且是他的人,和楚系绑定太深也不是什么好事。 乔松不由得苦恼万分,这倒成了麻烦呀。 噔噔噔…… 就在这时,一阵仓促的脚步声传入了乔松的耳中。 他皱着眉头抬起了头,还以为是芈颠又回来了,却不料看到了脸色微白的半夏。 “何事如此慌张?”被打扰了思绪的乔松有些不悦的质问道。 “回君上,大事不好,蜀地来信,文信侯病重已有两日,这一次怕是挺不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