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背锅侠(1/1)
听完,朱樉满眼不敢置信。 “你那是苛刻一点吗?” “俗话说得好,饱暖思淫欲。” “牲口吃得太饱就会偷奸耍滑,只有喂个半饱吊着,拿起鞭子抽打才会老老实本分。” “咱让他们能吃上饭就不错了,要求那么高做什么。” 朱元璋振振有词,述说着他那套牲口理论。 在他的设想中,大明朝的官员只要维持基本的温饱。 饿不死,就算是万事大吉了。 “这严刑峻法就是咱手里的鞭子。” “程朱理学就是脖子上的驴套,让他们只能围着磨盘转悠。” “这一套流程走下去,把这帮读书人拴在磨坊里,给我老朱家老老实实拉磨。” 这一套完整的牲口论,令朱樉大开眼界,听完只有一个感受。 朱元璋不去美洲搞种植园,让黑人兄弟们摘棉花,真是太屈才了。 “能混官场的读书人,一个个都是人精。” “他们最擅长的是钻空子,找漏洞。” “老头子,你的这套粗糙的理论,就别拿出来献丑了。” 历史早就证明了,朱元璋的设想完全行不通。 程朱理学这件驴套,最后会被读书人变成了祖宗成法。 原封不动的,装在了老朱家子孙的头上。 朱元璋没想到自己的精心设想,被好儿子贬低的一文不值。 “你这兔崽子这样说,肯定是有更好的办法。” 朱樉拿过桌上巴掌大的铜香炉,指着铜香炉说道:“大明好比是这香炉,下面的三条腿。” “正好对应宗室、文臣、武将。” “宗室以各地藩王为主,文臣以江南士人为主,武将以淮西勋贵为主。” “三股势力呈三足鼎立之势,勉强维持着朝堂的平衡。” “你把淮西勋贵清理了,这种平衡就会被打破。” “宗室和文臣的势力必定大涨。” “如果有一方势力打破了平衡,必定会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 经过朱樉的讲解,朱元璋恍然大悟。 “你说的很有道理。” “但是咱想的跟你不同,咱想要的是一个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 “咱五十六了,半截身子已经入土了。” “照这样按部就班,搞不好哪一天突然撒手人寰。” “留下一个烂摊子,给子孙后代。咱不放心。” 父子俩难得敞开心扉,朱元璋说出了自己心中的顾虑。 朱樉一直以为朱元璋是个自私自利、冷血无情的人,是那种可以为了皇权可以牺牲一切感情。 没想到朱元璋还是个热血中年人,心中怀揣着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 朱樉满脸认真地问道:“老头子,我来跟你算笔账。” “如果恢复了科举,朝廷要培养一个合格官员需要多久?” “从县试到府试、乡试,最后到会试,至少需要三年。” “中了进士经过殿试排名以后,还要到六部观政,时间是六个月到三年不等。” “经历了观政,吏部才会授予官职,新官上任到熟悉政务,至少需要一年吧。” “就是说朝廷要花费最少五年的时间,才能培养出一名合格的官员。” 朱樉继续问道:“如果要培养一个独当一面的将领呢?” 这句话一出,朱元璋怔了一怔。 做为马上得天下的开国皇帝,他心里十分清楚。 没等他说话,朱樉继续说道:“培养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将领,至少需要三场战争的磨炼。” “而不世出的名将,更是可遇不可求。” “一个朝代不会超过一掌之数。” “老头子,你是老行伍了。” “应该知道军中将领的培养,都是以老带新。” “陪您打天下的这些个老将经验丰富,可是一座座金山、银山啊。” 听完,朱元璋双手抱胸,靠在椅子上沉思了许久。 想起前些日子,朱樉打着他的名义在军中大搞拉帮结派。 他有些玩味地说道:“你叽里呱啦,说了这么一大堆。” “没少往里面掺杂私心吧?” 朱樉倒是坦然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儿子不是圣贤当然也有。” “只要我们立场一致,目标一致。那我们就是志同道合,并肩作战的伙伴。” “伙伴?” 朱元璋快有二十年,没听到过这个词了。 曾经的李善长和那帮淮西老将,都是他的伙伴。 对他来说,现在能称得上伙伴的,只有徐达和汤和。 朱元璋长吁短叹道:“自从登基称帝之后,咱身边的伙伴就越来越少了。” “汤和躲在老家,徐达闭门不出。” “你娘除了家事一概都不过问,你哥虽然对咱敬畏有加,可他骨子里跟你娘一样执拗。” “咱和他政见不同,你哥都是藏在心底。” “只剩下你个兔崽子,还能对咱说几句知心话。” 曾几何时,朱樉也想夹起尾巴做人。立志当一个人畜无害的乖宝宝。 自从他发现,他那点拙劣的演技,在火眼金睛的朱元璋面前,简直是班门弄斧。 朱樉选择彻底放飞自我,朱元璋感叹道:“咱最喜欢你的一点,就是从来都不藏着掖着。” “你说的对,咱做事确实有些操之过急。” “满朝公卿大臣和言官们,对咱的错误默不作声。” “真是世道变了,人心不古。” 朱樉面色古怪,小声嘀咕道:“我看他们不是不想劝谏,而是不敢说真话吧。” 两人之间离得很近,朱元璋耳目聪颖,自然进到了耳朵里。 他板起脸说道:“咱都立了规矩,不杀言官。” “他们有什么不敢当面说的?” 想起了胡惟庸案里,株连的大臣里有一个大冤种。 朱樉直接反问道:“您都判处汪广洋流放海南了,为何要中途变卦将他在半路上赐死呢?” “他在江西参政任上,包庇朱文正,在中书省时随波逐流,不肯揭发杨宪和胡惟庸的罪过。” 朱元璋的回答在意料之中,可是朱樉对这件事有截然相反的理解。 “朱文正在洪都时,是都督中外诸军事,位高权重又是您的亲侄。” “一个正三品的参政包庇正一品的大都督,这理由是不是有点太扯淡了。” “而且杨宪是您的心腹爱将,胡惟庸是您任命的左丞相。” “整个大明官场之中,有谁不知道他汪广洋,其实是替你老人家背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