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6章 开始下一步(1/2)

疫病并非楼令制造出来,而是太多种原因所造成。</p>

例如人聚得太多,再加上死得人多了,诸多大自然的气候而形成滋生病毒的环境。</p>

楼令倒是可以提醒楚国,只是作为敌对国,凭什么去提醒,乃至于给予对疫病严防死守的方法啊?</p>

楚军回撤了,他们回到了本土就开始解散。</p>

可能楚君审都无法阻止封君或贵族带幸存的部队归乡。这是“杨梁之战”楚军落败致使楚君审威望大受打击,楚君审还是思考怎么实施怀柔更为实在,哪敢在当前阶段对治下采取高压政策。</p>

由于无知而带着病毒回去各自家乡的楚国封君和贵族,他们要等疫情在自己的封地蔓延开才会追悔莫及。</p>

也许楚君审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他等得就是那样的事情发生,削弱各封君和贵族的实力,免得他们有实力威胁到楚君审的统治。哪怕仅仅是各封君和贵族被疫情搅得焦头烂额,起码好过他们一回去就开始各种针对中枢搞事。</p>

至于说楚国整体被削弱?以楚君审的立场来讲,比起可能被掀翻就算不上大问题。</p>

楚国无法灭掉晋国。</p>

晋国同样无法灭掉楚国。</p>

以上是两国君臣的认知。</p>

有那种共同的认知,其实两国有其它的选项,包括不再争夺霸权来换取关系上的缓和。</p>

楚军撤回国之后,联军并没有马上从“杨梁”离开。</p>

或者说,晋军全部留在原地不动,一部分国家的贵族也带上部队回国。</p>

晋国君臣对有国家的部队离开,有事先进行规劝,奈何对方听不进去。</p>

好言难劝该死鬼,不止会发生在一个时期,更不会只发生一个人身上。</p>

“我们是不是能够调动一部分兵力前去郑国?”中行偃近期变得很积极。</p>

在“杨梁”的战争不是已经结束了吗?本来不在主大营的卿大夫全部归来。</p>

当然了,原先分割了的晋军,他们留在原地驻扎,没有蜂拥回到主大营。</p>

那是楼令进行干涉,直说疫情期间不要凑堆,各自安好才是互相之间的负责任。</p>

郤锜面对中行偃的积极有点不适应。</p>

只不过,郤锜虽然不太喜欢中行偃的为人做派,但是并没有采取针对。</p>

所以,郤锜只是懒得搭理中行偃而已,没有凡事作对。</p>

晋君周看出郤锜懒得搭理中行偃的态度,看向其他卿大夫,主要是看楼令和士匄,用眼神询问意见。</p>

“疫病暂时没有蔓延到郑国。”楼令只提这一句。</p>

疫情之前仅限在“杨梁”区域,随后宋国中部一些地方被扩散,其它位置暂时没有相关的疫情信息。</p>

随着“杨梁之战”结束,疫病一定会被带往其它区域,只是要看情况到底会有多么严重了。</p>

因为拿出了多重防疫措施的关系,俨然已经让楼令成为抗疫专家,他讲那一句话充满了警告意味,很难不让晋君周理解成是在反对。</p>

晋君周本身也不想荀氏的动作太多,闻言点了点头,再看着中行偃问道:“中军佐很急吗?”</p>

该怎么说呢?</p>

郤锜已经向中行偃提过重新排序卿位的事情,提到攻略郑国是为了补偿荀氏和范氏,主要是为了补偿荀氏。</p>

讲事实就是荀氏和范氏联合起来很难抵抗郤锜和楼氏的联合,迫使中行偃下意识就想要退缩了。</p>

荀氏有极大可能性会选择退让,怎么来获取更多的补偿,成了最为重要的事情。</p>

既然攻下郑国越多的城池和土地,荀氏所能获得的补偿就会越多,怎么可能不让中行偃恨不得将整个郑国兼并了呢?</p>

“臣只是想要为国效力。”中行偃心里有些不开心。</p>

提出要补偿的人是郤锜,楼氏也会是获利的一方,结果楼令阻止向郑国增兵,什么意思啊?</p>

中行偃看着楼令问道:“挑选没有生病的将士,不行吗?”</p>

其实,楼令能够看出中行偃的不满,更加理解荀氏要尽可能取得更多补偿的心情。</p>

郤氏或许不在乎要不要使用武力迫使荀氏屈服。</p>

楼氏却不希望爆发新一轮的内战。</p>

这样一来,楼令确实是应该在一些行动上配合中行偃的动作。</p>

因为是郤氏和楼氏需要补偿荀氏和范氏的关系,所以讲道理应该是郤氏或楼氏去攻克城池再交到荀氏或范氏手中。</p>

现在,中行偃进行一个提议,结果楼令却在阻止?</p>

“我们已经全面占领郑国的北部与西部,宋国和卫国在攻打郑国的东部。”楼令先说这一个事实,再继续说道:“我们再加入对郑国西部的攻打,必然引起宋国和卫国的不满。”</p>

中行偃难以置信地问道:“下军将害怕宋国和卫国不满?”</p>

“我不是在害怕。”楼令笑着往下说道:“我们答应宋国和卫国放开手脚入侵郑国,前一脚答应,后一脚插进去,很不合适。”</p>

国家信誉破产,对谁都不会有好处。</p>

如果晋国非要不顾信誉,是不是用在更恰当的时刻?</p>

</p>

“再者说了,宋军与卫军攻打郑国西部两个多月,暂时一座城池也没有攻下,只是占领了一些村庄。他们连深入二十里都办不到,中军佐何必着急,完全可以再等一等。”楼令尝试讲道理。</p>

宋国和卫国动用在郑国战场的兵力不多,分别是两万左右的宋军和一万左右的卫军。</p>

当前的所有国家对攻打城池都没有太好的办法,一旦守军不主动投降,基本上就是拿将士的性命在死磕,想要强攻下一座城池不仅速度很慢,出现的死伤还会非常惨重。</p>

已经有人听懂了楼令想要表达的意思了。</p>

楼令的一层意思是,完全可以先让郑国跟宋国、卫国去消耗,将更多的郑军消耗掉,后面晋军再入场捡便宜。</p>

更聪明的人能够听出楼令更多的含义。</p>

要是郑国有胆子将主力派去西部与宋军、卫军交战,一旦“新郑”变得无比空虚,晋军完全可以尝试将“新郑”拿下。</p>

也能够是,郑国与宋国、卫国死磕,三个国家打得昏天暗地外加血流成河,后面晋国再一个个收拾。</p>

中行偃并不笨,能够听懂楼令的几层意思则是不太好说。</p>

看中行偃不再说话,明显是将楼令的话听了进去。</p>

当前是看血统来决定能不能获取高位没有错,有好血统而坐上高位,能不能将屁股下的位置坐稳则不是完全看血统,还要具有一定的能力。</p>

那是不止各个国家在竞争,每一个国家内部的竞争更为激烈。</p>

可以说,真正的蠢货成为一家之主,他没有被家族里面的人掀翻,就该被其他家族吞并,也能是实力一再损失而不具备保住封地的资格。</p>

类似的事情在各个国家一再发生,尤其是时间走到了春秋中期,家族的数量是明显减少,并不是家族的数量在增多。</p>

“我为什么选择屈服?郤锜和郤至不喜欢动动脑,楼令却是脑子太好。郤氏的武力太强,楼氏武力不差再加上楼令的脑子,他们进行了联合,没有任何人挡得住!”中行偃早就认清现实,否则也不会跟范氏越走越近。</p>

其实,中行偃有试图靠拢向郤氏,非常尴尬的地方在于荀氏与郤氏的利益有太多重合。</p>

中行偃不是没有尝试过收服楼氏,比较尴尬的事情是荀氏与楼氏现阶段的理念并不合拍。</p>

荀氏与楼氏最大的不同在于,楼氏必须进行扩张,荀氏却是想要保持现状。</p>

与此同时,郤氏对楼氏非常大方,不止可以在政治层面为楼氏背书,还有余力实现楼令想要的理想。</p>

所以了,中行偃对楼令靠拢向郤氏很理解,只是理解归于理解,不能说心里没有意见。</p>

算关系的话,明明是荀氏先跟楼氏联姻。这就是中行偃有意见的原因。</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