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新生报到(1/1)

“踩了这几天缝纫机,有什么感想吗?” 双木集团新一批工人终于入职了,林煜他们光荣下岗。回到了双木娱乐的办公楼后,林煜特地把魏子轩和钱芍菡叫过来,语重心长地问两人。 魏子轩脱口而出:“职业不分高低贵贱,演员和流水线工人都是一样的工作。我们要尊重用劳动获取报酬的所有人。” 钱芍菡也随即说道:“工人是伟大的,是他们为我们创造了好的生活条件。我们要懂得感恩和珍惜。” 林煜被这两个人的回答雷到了。他们以为这是在做简答题吗? “你们想多了。我是想告诉你们,以后要遵纪守法,不然就得换个地方踩缝纫机了!” 魏子轩闻言乖巧地点头,而且钱芍菡却眼前一亮:“所以,司马槐开始踩了吗?” 林煜被她跳脱的思路打败了。再次思考公司怀疑签下她是不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签下魏子轩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本来魏子轩就是自己找上门的,在处理完和天乐的纠纷之后,他毫不犹豫地和双木签下了八年长约。 当然了,林煜和胡一川也没有趁火打劫,给魏子轩的条件要远优于之前天乐给他的。 魏子轩和林煜年龄相仿,他的外形和演技也都不差。就算是捡林煜挑剩下的剧本,也能把他喂成二线以上。签下魏子轩,公司是不会亏的。 签钱芍菡就有点戏剧性了。林煜是在陪魏子轩去看望还在疗养院的钱荣松时遇到钱芍菡的。 钱荣松在看到魏子轩的时候情绪波动很大,吓得钱芍菡要把魏子轩赶出病房。但就在这个时候,浑浑噩噩了两年多的钱荣松如同清醒过来一般,拉住了魏子轩的手,严肃地说:“你欠我的,就算过去了。但是以后,在娱乐圈,照顾好我妹妹。” 林煜在当时,灵机一动,以魏子轩老板的名义帮他把这件事答应了下来。 现在林煜恨死当时自己的灵机一动了。 对,钱芍菡是北戏艺考第三名,实力强劲。对,她还有着超脱于凡人的好身手,可以徒手劈砖,是这个时代少有的女打星的好料子。 可是她在处理完对司马槐的起诉之后,可能是觉得大仇得报,整个人体现出一股和之前完全不同的松弛感,而且有些松弛得过分了,思维完全放飞了似的。 即使是强如林煜,也不由得担心以后自己这公司的画风会被钱芍菡带跑偏。 该死的八年约啊,而且违约金还是两千万,林煜是真的后悔。 连带的,林煜看魏子轩都有些不顺眼起来了,对两人道:“马上要去学校了,你们该回家的回家,该收拾东西的收拾,都走吧。” 钱芍菡却没听出林煜话里赶人的意思,“没事儿,我家不用回,我也没什么行李要收拾,我再去车间待几天好了。” 钱荣松出事之后,钱芍菡和父母的关系就一直不好。她恨父母为了一点钱放弃了哥哥,而她父母却觉得她既幼稚且倔。在钱芍菡成功为哥哥报仇之后,钱家父母也试图修复和她之间的关系,但那么大的裂痕呢,不是能轻易弥补的。 还是魏子轩有眼色,拉走了钱芍菡:“走了,我们总要去给你哥哥道个别。” 魏子轩家里只有一个奶奶了。老人家苦了很多年,一身的毛病。在签约之后,林煜就出钱把老人家接到了田城来,安排进了一家私立医院。至于看病的钱嘛,魏子轩以后总能还得起的。 林煜可不是慈善家,要不是看中魏子轩的潜力,他是不会哎,他是不会对这样一个善良坚韧的老人冷眼旁观的,哪怕她的孙子不是魏子轩。 但她的孙子是魏子轩,所以这钱,要还的! 在开学前最后的时间里,林煜完成了“骄阳”和“傲立”两个系列宣传照的拍摄。不过这两个系列至少得等到十月份再上市了。总要让双木工厂里的缝纫机缓一缓。 而魏子轩和钱芍菡,也分别和他们所珍视的亲人告了别,做好了开学前的准备。 8月29日,林煜、魏子轩、钱芍菡和胡明德,一行四人走贵宾通道上了去燕京的航班。 至少未来四年,林煜三人都有在燕京上学的。公司目前没有别的艺人,所以胡一川和胡明德当然是跟着去燕京。 胡一川已经提前去燕京看房子了。在燕京设一个专门的办公区暂时没必要,但员工宿舍得安排啊。胡一川得去挑一挑林家的哪一处房产比较合适。 “不好意思今天我们艺人累了,不接受媒体采访啊。”胡一川已经很有一个经纪人的模样了,在机场熟练地分开人群,把林煜他们带到了停车场。 人多,还都有行李,胡一川开来了一辆大面包车,这车吧,舒适度为零,但能装。 胡一川动作夸张地拉开了后车门,道:“不好意思,新车还没交付,只能先委屈下大家了。” 林煜率先跳上车,嫌弃道:“老胡,再招个司机吧,你这c1驾照不够用的。” 也是难为胡一川了,堂堂一个公司总裁,兼职经纪人就算了,助理司机的活他也全包了。 公司的三个艺人都还要上学,助理暂时用不到,但司机看来得招一个。得找个能开大车的来。 众人也都上了车,胡一川又用力关上车门,然后绕到前面坐到了驾驶位上,才道:“在招了,只不过你们身份特殊,司机这方面我得好好审查。” 司机助理反水出卖艺人的事情不少,胡一川要防患于未然。 新生报到期间,凭录取通知书,送学生的车可以进学校。可能是这车太像货拉拉了,北戏校门口一众蹲守的记者粉丝都忽视了它,让它顺利地开到了校内停车场。 林煜他们去报到完,带着热情的学长来帮忙把行李搬到宿舍的时候,学长们看着这车都啧啧称奇。 “不愧是状元啊,竟然想到做货拉拉来学校这种躲避媒体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