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没完没了的偷袭(1/2)
趁着皎洁的月光,居高临下,张龙和他的五个小队长很清楚明了得看到这个村镇的布置。
整个村镇有五十多栋独立建筑。
其实也就是说这个村子由五十多户人家组成。
这些房子都是典型的苏俄风格。
每一栋房子都是用粗大的原木做的,隔热保温性能良好。
同时,那些粗大的原木也具有一定的防护性能。
也就是说,今晚张龙特战中队对这个村子发动袭击,如果第一波使用迫击炮的话,除非能够将炮弹准确地扔到这些房子的屋顶。
对这些房子发起灌顶攻击,那肯定就能将这些房子直接炸得粉碎。
但是,如果炮弹落到这些房子的边上,那么可就对不起了。
81毫米的迫击炮炮弹的冲击波还不足以直接掀翻这些木头房子。
因此,张龙计划的第一波攻击就不是迫击炮,而是使用火箭弹直接把这些木头房子掀翻了。
紧接着才是迫击炮的攻击。
进驻这个作战的五支部队都是以这些房子为依托布置防御的。
隐隐可以看到,每个院子里都布置了迫击炮和机枪阵地。
在夜色的掩护下,火箭弹攻击小组潜伏到距离目标大约三百米的位置。
这也是火箭弹攻击掩体的最佳攻击位置。
尽管在平时的训练中,三百米攻击堡垒,特战队的训练考核中从未有脱靶的情况,为了安全起见,张龙还是安排两门火箭弹同时攻击一个目标。
而作为今晚偷袭的主力,张龙如今手里有60门81毫米迫击炮,则布置了五个迫击炮阵地。
在火箭弹攻击结束后,立马就是铺天盖地的迫击炮攻击。
在上次攻击9537团护送的辎重团的那次战斗,在撤退的时候,五个小队长纷纷向张龙建议,每个小队应该组建一个81毫米迫击炮小队。
伏击战,81毫米迫击炮也是神器一般的存在。
虽然不能攻坚,但是其快速的火力投放能力,一直都是人们所称道的。
而张龙也没有任何犹豫地就同意了五个小队长的建议。
这次张龙的特战中队就拥有了60门81毫米迫击炮,同时每个特战队员又背负了两颗81毫米迫击炮弹。
在今晚的作战计划里,张龙要消耗120颗火箭弹,自己几乎全部的迫击炮弹。
在火箭弹手到达攻击位置后不久,进攻的信号弹就从张龙的手里发出。
一颗红色信号弹,标志着战斗的开始。
说是火箭弹率先发起攻击,其实迫击炮手和火箭弹手几乎是同时发起进攻的。
只不过火箭弹在空中运行的时间短,仅仅几秒钟时间,火箭弹就纷纷击中了它们的目标。
而这个时候,第一波六十颗迫击炮弹还在做抛物线运动,距离他们击中目标还有一小段时间。
在张龙的红色信号弹升起的时候,苏俄值班的炮兵就在开始调转他们的炮口,目标就是张龙的所在地。
然而,紧接着而来的火箭弹和迫击炮弹,打断了苏俄炮手的动作。
面对对方的炮火覆盖,苏俄的这些炮兵不只得寻找地方隐蔽。
可惜的是,这个时候,哪里还有可以躲藏的地方。
不大的院子,直接落下了二十发左右的81毫米迫击炮弹。
不仅如此,这些迫击炮弹还引爆了院子里堆放的那些炮弹。
于是,悲剧的事情发生了。
整个村子直接被夷为平地了。
爆炸过后,张龙带着特战队员粗略检查了一下战场。
整个村子是真的被炸平了。
或许,那些无辜的村民也一起被炸死了吧!
唉,战争是没有几个人真正喜欢的。
至少,在搜索战场的时候,冷血如特战队员,也都是满脸的严肃。
搜索之前,张龙还以为,手里的81毫米迫击炮就要废了,因为今天为了加强火力,一千多发的81毫米迫击炮弹全部扔了出去。
而且从殉爆的情况来看,运输部队的物资应该算给炸没了。
没想到在快要撤退的时候,居然在村外发现了不少物资,而这些物资里面居然就有特战队正需要的81毫米迫击炮炮弹。
于是,大家郁闷的心情都变好了不少。
在补充了一千多发81毫米迫击炮弹之后,张龙带着他的属下再次消失在林海雪原之中。
张龙的特战中队还会继续在敌后战斗。
张龙中队的情况仅仅是两个特战司令部一万多特战队员在敌后战斗的缩影。
其它的特战队员或者以小队为单位,或者以中队为单位,在贝加尔湖周边地区,以及西伯利亚铁路沿线频繁地活动。
使得苏俄的后勤补给站几乎陷入瘫痪状态。
赤塔,苏俄远东方面军总指挥部。
别科夫的心情越来越糟糕。
“政委同志,开战之前我就说过,和满洲的东北国防军开战殊为不智。”
别科夫的抱怨越来越大。
“周浩那个家伙太狡猾了,当初我就说过,他公布的库页岛战役伤亡人数肯定有问题。
现在看来,他们也就伤亡四五十万而已。
现在开战才几天时间,我们的战略意图没有实现不说,我们的损失也越来越大了。
敌方的第三兵团居然跑道我们后面去了。
周黑虎这个家伙是想把我们这个远东方面军彻底吃掉啊!”
别科夫的政委尤里没有回答,因为这几天他们几乎都在一起,他知道的,别科夫都知道。
静静地听着别科夫发牢骚就好了。
“开战一周时间,我们不仅没有攻破我们对面的要塞,周黑虎在赤塔地区的三十万大军主力仍然在。
而我们出击的部队也是损失惨重。
这一周来,我们损失了一千五百辆坦克,损失了两千架飞机。
我们已经失去了战区的制空权。
关键是我们损失的士兵总人数都达到了四十二万。”
别科夫深深叹了一口气,接着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