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前任国子监祭酒(1/1)
客人大概五十多岁,头发胡子也已花白。 他进私宅的时候,黎语听到崔管家喊他“杨老”。 黎语没听过什么姓杨的,韩铮也没见过这位杨老,但是看老头通身的气派,也知他并非一般人。 思考了一会儿,黎语决定今天暂时离开,改天再来。 正让韩铮跟他们一块儿出去逛逛,崔管家突然跑到了黎语身边,说苏先生请她帮忙做午饭。 这是小事,黎语便把出去逛的想法压下去,问起客人的口味。 “杨老的喜好与我们老爷差不多,黎娘子按着我们老爷的口味做就没有问题。” 黎语点下头,顺势问道:“那位杨老是何人?” 崔管家:“杨老乃是前任国子监祭酒,年轻时与我们老爷是同窗,现如今已经赋闲在家了。” 原来是魏祭酒前面的那位祭酒。 私宅里的厨娘已经买过今日的食材,黎语看了看,不太多。 怕不够吃,她便请她出去再买些。 等厨娘回来的这段时间,她则开始准备。 灶房内现有五花肉、红薯、鸡,虾、鱼,正可以做红烧肉,拔丝红薯,盐焗鸡,香辣虾,水煮鱼。 她让厨娘去买了冬笋和萝卜,可以再做一道笋汤和一道凉拌萝卜丝。 而七道菜不好看,便用那仅剩的豆腐做一道香煎豆腐。 都是家常菜,不怎么耽误时间。 黎语在灶房忙忙碌碌,不多时,香气穿过烟囱和半开的窗户,弥漫开来。 私宅的会客厅,前任国子监祭酒杨清泉正跟苏先生讨论国事。 “太子贤明,但外家势弱,三皇子能力不足,偏偏有个当禁军统领的舅舅,四皇子德行才华都一般,但最得圣上喜爱,依我看,这皇位以后谁坐也说不定。” 他一边说一边叹气,看起来很是忧虑。 苏先生沉默了一会儿,端起一杯茶慢悠悠地喝起来:“我十几年前就脱离了朝堂,你这些话跟我说没用。” 杨清泉指着苏先生,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这人怎么就那么执拗,那事情都过去十几年了,还耿耿于怀。 猛甩一下袖子,杨清泉起身就要走,却在这时,一股香气霸道地冲到他的鼻间。 他皱皱鼻子,“你家厨娘在做饭?” 苏先生悠哉悠哉:“是我小徒弟的嫂嫂在做,京城新开的黎记火锅店你知道吧,就是她开的。今日她并不做火锅,而是做家常菜。你若想吃就留下,不想吃的话,现在就回去吧。” 杨清泉抿抿唇,重新坐到椅子上,“你不想提朝堂,那行,咱们说说你的小徒弟,他明年参加春闱,以后进朝堂,你还什么都不做吗?” 他可听说了,老苏十分喜爱这个小徒弟,每日亲自教导,视若亲子。但那孩子年纪太小了,翻了年也就十五岁,而且是乡下来的,没有根基。 圣上最喜神童,那孩子若是明年考上,势必会被留在京中,届时,他就会直接面对京城的狂风暴雨。 杨清泉看着苏先生,故意道:“你忍心他被人欺负吗?” 苏先生依旧不为所动,道:“我们家谨平和归远进朝堂,我便没管,韩铮也一样。” 杨清泉:“……” 跟这人真的没办法说话! 饭厅和会客厅挨着,黎语送菜的时候,发现苏先生神色宁静,杨清泉重重翻看着一本书,气氛怪怪的。 她站在门口,喊了一声苏先生。 苏先生立刻起来,笑眯眯道:“今天是不是做了两道辣的,我闻到了。” 黎语踏进门,让他看菜,“有两道,是水煮鱼和香辣虾。” 苏先生马上找水洗手,准备吃饭。 杨清泉方才就被菜香勾起了馋虫,现下也不装看书了,跟着苏先生找水。 不多时,饭厅内传出杨清泉的赞叹声:“好吃!” 黎语和韩铮几人在灶房旁边的小饭厅吃的。 除了水煮鱼和香辣虾,其他菜都是一式两份,大家也能吃到。 饭后,崔管家去苏先生那边把剩菜端过来,厨娘主动刷碗,黎语看没自己的事,就跟崔管家说了一声,告辞离开。 走的时候,她把韩铮和四儿也带上了,春闱越来越近,韩铮没日没夜地学,肉眼可见的憔悴,他需要放松一下。 外面热热闹闹。 哪怕已经是下午,仍旧有不少人往明礼寺的方向赶。 黎语去不了,便让路玄驾车随便转悠。 中间路过外城最大的成衣店,黎语直接喊了停下,“就要过年了,咱们一个人买一套新衣服。” 因为小南在车上,黎语便让路玄看着他,她带着韩小梅、韩铮、四儿三个先进去看看。 路上人多,路玄特意把车子停到了路边,然而有人不长眼,黎语下车的时候,一个中年汉子猛地从成衣店冲了出来,把她撞得一个踉跄,左腿膝盖直接碰在车轮上。 那中年汉子明知撞人却也不停,径直跑到路对面,跳到一辆挂着铃铛的马车上,扬长而去。 路玄不忿,想要去追,被黎语叫住,“追不上的,算了。”那车横冲直撞,完全不管路人死活,他们却不行,所以他们怎么都追不上的。 说完,她忍着膝盖的痛意,招呼韩小梅韩铮跟她进店,却见韩小梅倏地握住她的手,心疼地喊道:“血!二嫂,你流血了!” 黎语低头一看,这才发现自己的手掌蹭到了车厢的粗糙处,不小心划出了两三道血痕。 并不严重,晚上应该就能好。 黎语说没事,韩铮和韩小梅却不愿意,非要她到医馆看看,正好附近就有一家,她索性按着他们两个的话做。 天冷,医馆里的人都比平时多。 黎语坐在门后的椅子上等。 等了差不多一刻钟,终于轮到她,大夫看了看她的伤口,给她开了一瓶药。 黎语拿过付钱。 临走时,突然又有人横冲直撞。 这次她发现得早,快速地躲了过去,其他人却没有这么幸运,一个汉子被撞得退了两米远。 那人却毫不在意,大踏步走到抓药台前,道:“听说你们这里有上好的百年人参,快拿出来,我们国公府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