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0章 李治对窦漪房肃然起敬司马迁私自写史记的事情暴露了(1/2)
西汉世界中,看着辕固倒地,朝堂中不由发出一阵惊呼。
“辕师!”
“辕师祖!”
这些惊呼,自然都是来自于在场的儒家子弟们。
这里可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武帝时间线,辕固作为大儒,徒子徒孙并不少。
如今汉武帝已经宣布不再禁止诸子百家,允许任何流派参加科举。
但儒家依旧还是能凭借着之前在朝堂上的根基,以及人数上的绝对优势,占据着朝堂上超过一半的位置。
这还是汉武帝这些年有意打压之下的结果。
刚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会,朝堂上只有两种人。
一种是儒家士人。
一种实际是法家,但名义上也是儒家的士人。
现在法家再度自立,黄老重新兴起,再加上其他学派也偶尔有人能考中进士。
朝堂上儒家依旧独大,却已经有了百家共抗儒家的趋势。
汉武帝淡淡道:
“又没死,你们别这么激动。”
他话音刚落,金幕之中九岁的太子刘彻就大叫了起来。
“死、死人了?”
刘彻表情煞白。
作为从小在宫里成长的皇子龙孙,他是真没见过死人。
更何况,还是这种激战后的死人!
刘启脸色一变,立刻对刚刚找来的御医道:
“上去看一下!”
老虎已死,御医自然没有什么顾忌,赶紧奔进去给辕固把脉。
“陛下,辕固并未死,只不过是受伤加上年老,暂时昏迷。”
刘启松了一口气,摆了摆手。
“那就赶紧送去医治吧。”
这场闹剧至此结束。
画面一转,窦漪房和刘启母子坐在寝殿中,单独谈话。
窦漪房平静地看着刘启。
“皇帝,先皇走之前,让老妇照看着你。”
刘启忙道:
“母后说话何必如此生疏?您是朕的亲娘,自然有资格管教儿子。”
窦漪房叹了一口气,道:
“皇帝,你早就长大了,老妇也不愿意管这些事情。”
“你之前用晁错,各种打压黄老,老妇不也没说过什么吗?”
刘启忍不住道:
“既如此,母后这一次为何要如此坚决地阻止辕固入宫呢?”
在刘启原先的想法中,窦漪房是自家亲娘,对这件事情最大的可能性应该是装聋作哑,选择默认。
所以刘启才敢来个先斩后奏。
可他万万没想到,窦漪房居然亲自派人拦路,还摆出了要弄死辕固的态度。
这还是那个自家的亲娘吗?
看着疑惑的刘启,窦漪房又一次叹了一口气,露出了深深的失望表情。
“皇帝,你和先皇相比,最大的缺点就是太急躁了!”
“晁错的死,难道还没有给你一点警示吗?”
听着窦漪房毫不留情的喝斥,刘启不由自主地低下了头。
“母后,朕已经吸取教训了,朕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了。”
“不会?”窦漪房厉声道:
“那今天的辕固是怎么回事?”
“我问你,七国之乱你是平定了,但你确定其他的诸侯国就一定忠心耿耿吗?”
“你确定整个朝廷就一定都在你的掌控之中吗?”
“周亚夫,他现在还是丞相,你废了他一直支持的刘荣,你觉得他心里就对你一点意见都没有吗?”
听着窦漪房这一连串的质问,刘启冷汗连连。
他突然发现,自己好像真的又犯了之前晁错削藩时候的毛病。
步子迈的太大了!
周亚夫还没除掉,功臣集团的势力一如既往的强大,甚至更加强大。
这个时候可没有像吴王刘濞那样强大的诸侯王在外面作为牵制了!
若是周亚夫想要造反,以功臣集团的实力,恐怕……
刘启越想,越是满头大汗。
“明白了?”窦漪房的声音缓缓传来。
“明白了!”刘启重重点头,道:“必须要除掉周亚夫,才能召儒家和法家的人进宫!”
窦漪房看着刘启,脸上又一次露出了失望的表情。
这一次,她的失望比之前更甚。
“回去吧,皇帝。”
“今天的事情就到此为止。”
“今后,不得我同意,任何儒家、法家之人不得进入皇宫之中!”
刘启如蒙大赦,赶忙离开。
贞观世界之中,李世民看了一眼李治。
“看明白了吗,治儿?”
李治若有所思,过了好一会才道:
“似乎明白了一些。”
李世民道:
“明白了什么?”
李治道:
“儿臣觉得,刘启应该是打算在除掉周亚夫之后就让儒家和法家进宫,可是……”
“历史书上,似乎刘启并没有这么做。”
李世民微微点头,道:
“那你只是看懂了一半。”
“刘启的确不是什么真正的明君,所谓的文景之治,无非也就是沾了他父亲汉文帝,还有母后窦漪房的光罢了。”
“啊?”李治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他没想到,自家父皇竟然对“文景之治”中的汉景帝评价这么低!
文景之治可是华夏历史上大一统朝代的制度的,也是大儒叔孙通。
当时主政的萧何、曹参等人都是黄老学派的拥趸,也都没有在这些事情上表示反对。
无为而治,本就是顺其自然。
儒家、法家乃至其他别的流派,只要是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黄老学派并不会去干涉。
至于刘启为啥会接连迎来黄老学派的攻击,那当然是刘启自己的问题。
他种种行为上来就表明态度,要掘了黄老学派的命根子,铲除和黄老学派共生共荣的功臣集团。
刘启都亮刀子了,人家难道还不能为了自保进行反击吗?
总不可能就这么忍气吞声,任凭刘启打压,然后一个个被免官降职甚至流放边疆,屈辱死去吧。
狗急了还要跳墙,兔子急了还咬人呢。
功臣集团是刘启的臣子不假,但不是任凭刘启宰割的奴隶!
刘启的失败,就在于他太急于求成了。
很有讽刺性的一个事情是,刘启孜孜不倦想要寻找用来替代黄老学派功臣集团的答案,就藏在黄老学派两部最高经典《老子》的一句话中。
【治大国,若烹小鲜。】
烹饪是一件非常考验火候、耐心以及判断力的事情。
太急,不行。
太缓,不行。
必须要找准时机,适时而动,才能烹饪出足够鲜美的佳肴。
刘启必然诵读过这句话不下百遍,却从未真正意识到这短短七个字背后的真义。
又或者说,道理他懂了,可他做不到,不能知行合一。
所以刘启在和黄老学派功臣集团的对抗中,注定是一个失败者。
好在,刘启的急躁也并不是没有好处的。
或许是因为刘启一辈子做什么事情都很急躁的缘故,他的人生也结束得很急躁。
在周亚夫死去之后仅仅两年多,在位十六年、四十八岁的刘启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死了。
画面中,刘启咽气在龙床上。
龙床旁边,十六岁的太子刘彻在祖母窦太后和生母王皇后的注视下,接任成为了大汉朝的下一任皇帝。
【刘彻波澜壮阔,又充满了争议的皇帝之路,由此开启。】
看到这里,历朝历代的皇帝们心中也不免有些激动。
【秦始皇嬴政:呵呵,终于能看到一位千古大帝的成长历史了。】
【唐太宗李世民:朕也很期待金幕对汉武帝的解读。】
【光武帝刘秀:虽然在史书上读过,但司马迁的《史记》还是过于简略了一些,如今总算能借助金幕得知汉武大帝时代的风貌。】
看到这里,西汉世界之中,汉武帝刘彻心中一震。
“史记?”
“司马迁竟然在私自撰写历史书?”
在场的其他人也都露出了震惊的表情。
写史书,的确是华夏古来有之的传统。
过去的华夏史书,都是由官方史官来完成的。
刘据定了定神,忍不住道:
“司马迁如今是大汉太史,应该是他利用这个身份来写的史书吧?”
汉武帝表情冷然,缓缓道:
“大汉,可没有这种史书!”
汉朝,终究是一个起家于泥腿子的朝代。
而汉朝主政的黄老学派,讲究的又是无为而治,在写史书这方面并不上心。
汉朝的史官,其实就是一个摆设。
司马迁作为太史,平日里的任务无非就是维护一下汉朝搜集到的前朝史书。
汉武帝从来就没有给过司马迁写本朝史书的任务!
汉武帝立刻下令。
“来人,去把司马迁找来!”
很快,一名身材瘦削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
“臣司马迁,见过陛下。”
汉武帝看着面前的司马迁,冷冷地开口道:
“你竟然私自撰写史书?”
司马迁明显露出了愕然的表情,但很快他明白了什么,看了半空中的金幕一眼,又变成了释然。
“陛下应该是从金幕中得知的吧?”
“如此看来,臣写的史书,终究还是在后世流传了。”
汉武帝勃然大怒,直接拍了桌子。
“朕问你,是谁给你的勇气,让你在没有朕同意的情况下私自撰写史书!”
在之前发弹幕和历朝皇帝们交流的时候,汉武帝就隐约察觉到了一些端倪,但并未放在心上。
直到今天被刘秀一条弹幕道破《史记》的存在,这位千古大帝才明白过来。
汉武帝真正生气的并不是私自撰写史书这个点。
汉武帝怀疑的是,正是因为司马迁的这本《史记》,才让汉武帝本人被列入盘点败家子系列中,成为了这部视频的主角!
“司马迁,回答朕的问题!”
听着汉武帝怒气冲冲的质问,司马迁沉默片刻,叹了一口气,将实情说出。
“是家父的遗愿。”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的上一任史官。
司马家族早在周朝时期就已经是周天子的太史了,可以说是非常纯正的史官家族。
司马谈有感于汉朝史书凋零的现实,自认为有负司马氏史官家族的传承,引以为憾。
临死前,司马谈叮嘱司马迁一定要写一部真正的史书出来。
司马迁被父亲的话所激励,在父亲死后接任太史,便利用这个官职的便利开始搜集各种资料,打算撰写一部属于汉朝,包含了所有西汉记载历史的史书!
司马迁并不傻,他知道这种行为绝对不可能被汉武帝所容忍。
一直以来,司马迁都是小心翼翼,悄悄地做这件事情。
好在西汉本身对史书并不看重,太史这个职位更是属于无人问津的闲职。
故而这些年来司马迁撰写史书的行为完全没有被人发现。
直到今天。
汉武帝听完司马迁的解释后,大怒道:
“你这是欺君,朕要杀你全家!”
司马迁闭上眼睛,露出遗憾。
“臣无话可说。”
怎么能不遗憾呢?
他的《史记》,只不过才刚刚写了三分之一的篇幅啊。
既然被发现了,《史记》的结局自然也就是所有手稿被付之一炬,再也无人能得知。
就在这个时候,刘据突然开口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